聲明:本文內容均取材于權威資料,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這座城市因過去四大家族資本的撤離和國民黨的混亂管理,經濟秩序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糟糕處境中。
大量企業停工停產,商鋪停業,一些投機商卻趁機囤貨炒作,物價飛漲,百姓生活困難。因此,上海解放后,盡快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于是,一大批優秀的金融人才被調往上海。
9月,時任浙江財政廳廳長的汪道涵,調任華東財經委員會工業部部長。此后三年時間里,在他的領導下,華東工業建設得到了極大發展,上海工業建設尤其發展迅猛。
在華東工業部的成立大會上,汪道涵發表了重要講話,并強調了企業生產的管理工作和社會生產的領導工作。
為了能夠更科學地發展工業,汪道涵還召集各地工礦負責人及專家開會,集思廣益,共同規劃工業建設的藍圖。
在長達17天的討論和研究后,最終定下了以維持恢復調整改造為主的方針。在這一基本方針的指導下,經過兩年的努力建設,上海工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鋼鐵公司、制車廠、電器等企業的產量也到了數倍的增加,一舉改變了過去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工業產品的現象。
而在沒收上海官僚資本企業的過程中,汪道涵則嚴格遵循華東財經委確定的指導方針,“快接細收”。基本維持企業原本的生產架構、管理制度等,而工作人員也按照各自意愿,選擇留下或離開。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不僅避免了人才流失的危險,而且還使企業得以快速恢復。
在大力恢復和發展經濟過程中,汪道涵也特別重視肅清內部腐敗和官僚主義。根據中央指示,汪道涵在內部積極開展自查自反,僅1951年,就抓獲了貪污案犯150多人。
1952年8月,汪道涵調至北京,出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此后,他在北京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81年底,才再次回到了上海。
在北京的30年間,因為從事的是機械工業,汪道涵在歷次運動中沒有吃過太大的苦頭,但他也同樣“靠邊”站了。
1969年,汪道涵前往羅山干校,參加勞動。這一年,他54歲。雖然身體勞累,但卻因為遠離北京,讓他有了靜下心來重新讀書的機會。后來,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他還笑著表示:
“那三年是我平生讀書最多的時候。”
1980年后,汪道涵出任上海市委書記。重回上海,既熟悉又陌生。當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過去十年對上海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里徹底消除。相比于廣東等地積極接納新事物、開放的心態相比,上海自上而下仍然保持著比較保守的心態。
在這一形勢下開展工作,對汪道涵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他還是從人事和規劃兩個方面入手,為上海后來的蓬勃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汪道涵對國家所作的貢獻,并不僅僅限于推動上海改革和發展,在促進兩岸關系的歷史上,他更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7年底,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被打破,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越發頻繁,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
1990年,臺灣省成立海基會,處理兩岸事務,第二年12月,大陸方面成立海協會,與海基會進行交往和事務性商談。海協會成立后,汪道涵被推選為海協會會長。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協會、海基會在香港舉行商談,雙方在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問題上展開了討論。并最終達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識”,這也成為了兩岸在政治會談方面達成的最大成就。
不過,“九二共識”其實當時在大陸還曾引起了不少爭議,很多人對這一成果并不滿意。盡管如此,面臨著很大壓力的汪道涵還是積極投入到商談之中。
1993年4月,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這一會談受到全球矚目。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會議桌前相對而坐,同時起立握手,并微笑著面向鏡頭。現場的中國同胞在見到這一幕后,忍不住紅了眼。
海峽兩岸時隔40多年后,終于邁出了極為關鍵的一步,這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次會談。雖然“汪辜會談”的內容仍然有不少局限性,更傾向于經濟性、民間性,但不可否認,這依舊對兩岸關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汪道涵也與辜振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汪道涵家中,存放著很多辜振甫從臺灣寄來的京劇錄影帶。
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會談”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面對記者提問“這次會談與1993年會談相比有何不同”的問題,已經81歲的辜振甫未做過多思考,便認真地回答道:
“最大的不同,是這次會面沒有在‘第三國’,也就是說,在自己的地方談,解決自己的問題。”
2005年1月3日,辜振甫先生在臺北病逝,汪道涵立即派個人代表孫亞夫及秘書長李亞飛于前往吊唁,并將他的信函轉交給了辜振甫先生的親屬。
同年5月,汪道涵不顧自己身體狀況,強撐病體與從臺灣來的貴客舉行會談。盡管他體內癌細胞已經擴散,但他還在為兩岸和平統一大業繼續奔波。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同志在上海病逝,享年90歲。噩耗傳出,引起臺灣各界一片哀嘆。辜振甫的夫人攜子女專程從臺灣趕來送別,在送別的人群中,還有不少從臺灣來的各界朋友。
雖然汪道涵與辜振甫兩位老先生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為兩岸關系發展、國家統一大業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值得一提的是,汪道涵的長子王致遠曾擔任解放軍總裝備部電子信息部部長,是中將軍銜。他也接過了父親未竟的事業,為兩岸的交流和發展做了不少工作。
參考資料:黨史縱覽訂閱 2014年6期 《人民政協報》2015年11月12日、黨史天地訂閱 2016年1期、《新聞晨報》2015年11月7日人民網中國臺灣網中國新聞周刊訂閱 2006年1期百年潮訂閱 2020年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