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道世界級難題。
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是所有曾經“家里有礦”的城市難以繞開的“資源詛咒”。
中國中部,“礦之城”黃石正以兩項“第一”的發展成果,破解這道難題: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4年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去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增速全省第一;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4年累計下降率達14.8%,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去年下降率為8.05%,降幅全省第一。
打破“資源詛咒”,黃石是如何做到的?
告別“戀礦情結”,傳統產業變身高端產業
100多年前,張之洞在黃石創立鐵礦廠,盛宣懷后來將其擴展為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
黃石,流淌著工礦血脈,蓬勃著工礦文明。
當礦坑一天比一天深,資源一天比一天少,黃石不得不面臨嚴峻現實:一業獨大的產業格局無法快速換道、生態環境修復成本高昂……2010年以后,黃石GDP排名下滑至全省第八、第九。
挖礦遺留的“天坑”(圖片來源網絡)
擺脫“戀礦情結”,既要有“斷舍離”的勇氣,更要有轉型的路徑。
作為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粗銅冶煉廠,大冶有色是“礦之城”轉型的一扇窗口。
劉臻偉已在大冶有色冶煉廠工作8年,見證了企業的一路求索。他說,2023年,因煙氣環保不達標等問題,企業開始了史上最長的停產大修。
“拆掉的是舊廠房,更是舊觀念。”劉臻偉說,2023年底,改造后的大冶有色浴火重生。旗下智能工廠弘盛銅業一躍成為全省工業重大增長點。
探訪弘盛銅業,智能中控室的三面大屏上,數字孿生工廠實時投射著現實工廠的一舉一動,精準給出生產決策。
采用全球領先的銅冶煉工藝,弘盛銅業冶煉產生的蒸汽余熱化身能源寶藏,自發電量達1.4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全球只有6座這樣的工廠。”公司副總經理李立介紹,公司產銷兩旺,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產值300億元。
弘盛銅業所在的新港工業園,“爭做環保使者”等標語隨處可見。去年,園區獲批省級低碳冶金創新型產業集群,呈現集群式向綠生長。
只有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沒有落后的產業。
當華新水泥的舊址變成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這座百年企業已成為資深“賣碳翁”,節能、低碳不再只是花錢,還能賺錢;
當大冶特鋼關停了運行76年的“功勛爐”,其特鋼產品正在天宮一號、地下深井、國產大飛機上大展身手……
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黃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產基地、全國銅冶煉及精深加工基地、全國第二大特鋼生產基地。
2024年,黃石挺進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二。
無中生有,一路追光“新”潮澎湃
資源型城市轉型,難就難在傳統路徑走不通,新賽道又跟不上。
對黃石來說,工業新賽道在哪里?
跳出黃石看黃石!面對奔涌而來的信息化浪潮,黃石敏銳地找到了“機遇女神”。
作為光電子信息產業配套產業——PCB(印刷線路板)產業需要的關鍵材料銅,正是其傳統優勢產業。
2012年,滬士電子落戶,拉開黃石印刷電路板產業大幕。欣興、星河、上達等一批相關企業紛至沓來。
檢測印刷電路板
“新研發出的3微米厚銅箔,厚度僅為普通A4紙的三十三分之一。”湖北諾德鋰電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敏十分自豪。
他介紹,鋰電銅箔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銅箔越薄,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就越遠。當前,輕薄化鋰電銅箔已成為生產企業競逐的新賽道。
銅箔一點點變薄,產業一點點變“厚”。
目前,全球10余家百強印刷電路板企業、湖北省三分之二的印刷電路板企業落戶黃石,黃石一躍成為全國三大PCB產業聚集區之一。全球每銷售3臺智能手機,就有1臺使用這里的印刷電路板;全球每100臺新下線汽車,就有15臺汽車的印刷電路板是“黃石造”。11個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一。
今年一季度,電子企業迎來爆發期,廣合精密產值同比增長79.03%,滬士電子產值同比增長60.74%,臺光電子產值同比增長43.55%。
未來已來,黃石搶先布局。該市出臺未來產業行動方案,布局智能機器人、激光制造、氫能產業等10條新賽道,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融入都市圈,武漢缺什么,黃石補什么
越來越多的企業集聚黃石,離不開產業生態的滋養。
2020年,聯創電子在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與黃石國資共同成立湖北聯新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中大尺寸屏幕觸控模組。公司財務總監劉勝利眼瞅著,一批電子信息企業集聚而來。
“靠近武漢三大顯示面板巨頭,獲取信息快,發貨半徑短,是聯創電子投資黃石的重要原因。”劉勝利直言。
5年間,他見證了聯新科技的員工擴容為千余人,一季度訂單爆滿。眼下,他們正與武漢高校合作研發微晶蓋板第三代材料。
產業轉型不能只靠單點突破,必須全鏈條協同。
2018年10月,光谷科創大走廊成為湖北省級戰略。黃石以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布局,加快推進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重要節點建設,全力打造光谷科創大走廊東部傳動軸。
對接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3條快速路建成投用,可直達武漢新城和花湖國際機場。
“武漢缺什么、黃石補什么,武漢做什么、黃石配什么。”在距離黃石60多公里的武漢光谷,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內,有600多名研發人員,為黃石貢獻才智。在沿南通道銅及電子信息產業帶上,黃石已有超50%光電子信息企業深度融入武漢都市圈產業集群,武漢近750家供應商為黃石光電子信息企業提供產品或原材料。
對接花湖國際機場,沿大泉路跨境電商產業帶雛形初現。去年6月開園后,黃石臨空跨境電商產業園已引進跨境電商及生態鏈企業35家,入駐率超80%,黃石的土特產品和工業產品實現“賣全球”。目前,黃石已成為花湖國際機場最大集貨地,其貨源占機場周邊集貨總量的24.43%。
從千年礦城到華中銅都,從煉銅到煉芯,站在黃荊山巔俯瞰,大冶湖的碧波倒映著這座工業重鎮的綠色新生。
來 源|湖北日報
記 者|劉宇 楊富春
通訊員| 丁元拾
編 輯|黃豹
編 審|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