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事新聞網遼寧新聞副主任、大連中心主任張添強)
尋找飛翔的感覺—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及迎接第44屆遼寧“愛鳥周”活動順利開展
2025年4月19日下午13點半到14點半,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綜合教室,來自大連慈善義工總會機場義工隊及博物館參觀人員,近百人參與了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及迎接第44屆遼寧省“愛鳥周”的活動。
(參與人員在講座過程中)
在主講人湖南省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任增穎副會長的帶領下,孩子們和家長們很快融入到鳥類的世界里,從全新的視角認識自己的家鄉大連。
遼寧省鳥類資源豐富,共有鳥類457余種,這些年,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不斷提升公眾愛鳥護鳥意識,不斷擴展優化黑臉琵鷺、黑嘴鷗、黃嘴白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棲息地面積,鳥類種群數量持續增加,有效維護了生態平衡。
(遼寧鳥類保護的情況)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最重要的候鳥停棲地和繁殖地之一,大連在黑臉琵鷺、黃嘴白鷺、蛇島蝮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保護做了大量工作。鳥類遷飛的季節,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從2023年實現全年平均“千猛日”,再到2024年“萬猛日”的出現,是保護的結果。隨著環境的改善,猛禽的數量逐年增多。蛇島也已經成為黃嘴白鷺的重要繁殖區。
(瀕危鳥種黑臉琵鷺和老鐵山猛禽的基本情況)
在中國的海岸沿線分布著廣袤的灘涂、鹽沼、紅樹林等多種類型的濱海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鳥類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該區域依賴濕地生活的水鳥達230種,包括26種受脅鳥類和12種近危鳥類;水鳥種類占全國水鳥種類的80%和全球水鳥種類的四分之一。
(義工們在大連自然博物館門前合影)
濱海濕地的大部分水鳥是長距離遷徙的候鳥,區域和國際合作對于遷徙候鳥的保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國政府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簽訂了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雙邊協定;中國是首批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的國家。
為進一步加大候鳥遷飛通道保護力度,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2023年2月24日正式啟動。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全國鳥類遷徙通道保護行動方案(2021—2035年)》,明確北京昌平區十三陵水庫、江西鄱陽湖、寧夏平羅縣黃河濕地等1140處為候鳥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確定了加強遷徙通道保護和恢復,積極開展鳥類環志和重要候鳥及種群調查、監測與評估,強化重要功能區的保護,建立候鳥致害補償機制等7項主要任務。
“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濱海濕地,就是為遷徙的鳥類提供重要的棲息地和覓食地。
(義工及家長們在大連黑石礁濱海濕地附近合影)
講座結束后,20余名家長和孩子共同尋訪大連黑石礁的濱海濕地潮間帶,了解濱海濕地的生態價值。
【未經作者授權,轉載與搬運文圖需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