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編號為k2-18b的系外行星表面很可能存在著生命。
2025年4月17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天文學家利用韋伯望遠鏡在這顆行星的大氣中發現了生命釋放的特征信號--二甲硫醚(DMS)。
這成為了目前探索外星生命以來最有希望的一個特征信號。
行星方位
這顆行星位于獅子座,距離五帝座一的方位很近。
五帝座一在夜空中很容易尋找,它是春季大三角中的一顆成員,也就是由大角星、角宿一、五帝座一組成的這個三角形。
夜空中這是非常顯眼的一個特征。
K2-18b就是在五帝座一這顆亮星的附近,距離我們124光年。
主恒星
K2-18b的宿主恒星是顆紅矮星。
下面是斯隆數字巡天拍攝的K2-18。
紅矮星是比太陽小的一類恒星。
這顆紅矮星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0.49個太陽質量),半徑約為0.47個太陽半徑。
2015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利用開普勒望遠鏡,在這顆恒星附近發現了一顆行星,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K2-18b。
發現的方法是凌日觀測法。
凌日就是行星繞行到恒星前方的一個天文現象。
繞行到恒星前方后,它會遮擋住恒星一部分光,這樣恒星的亮度就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天文學家就是利用這個方法,觀測宿主恒星K2-18的光變曲線,推測出了行星K2-18b的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觀測恒星的亮度變化間接推測出了k2-18b。
目前我們并沒有有關這顆行星直接成像拍攝的圖片,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這顆行星的圖片,都是藝術渲染圖。
這個大家要清楚哈。
行星屬性
K2-18的光變周期大約為33天。
所以K2-18b繞宿主恒星公轉的周期就是這個周期--33天。
這表明它距宿主恒星很近,約0.15個天文單位,非常的近,比水星距太陽要近的多,水星距離太陽約0.4個天文單位。
但考慮到它的宿主恒星是顆紅矮星,質量了體積了溫度了都要比太陽小的多。
所以,即便它距恒星如此近,但接受光照的強度其實和地球差不多,也就是它有液態水存在的適宜溫度,位于宜居帶內。
它的半徑差不多是地球的2.6倍,質量約為地球的8倍。
比地球大很多。
但它的平均密度約2.26克每立方厘米,比地球密度要小,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
所以它不是像地球的巖質行星。
但也不是氣態巨星,它的密度要比氣態巨星大。
它是一類介于地球這樣巖質行星和海王星這樣氣態巨星之間的一種行星。
我們的太陽系沒有這種行星,這是探索系外行星以來發現的一種全新類別的行星,天文學家稱這種行星為氫海行星。
這種行星的表面被全球海洋覆蓋,大氣非常的濃厚,富含氫。
K2-18b很可能就是這種行星。
生命信號
前面我們提到,k2-18b是通過凌日觀測法發現。
雖然這種方法沒有直接成像那種直接看到行星更加的真實。
但凌日觀測卻給了天文學家研究行星大氣的一個條件。
探索遙遠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我們是根據光譜中元素的吸收線來探測。
我們知道啊,每種元素都有不同的吸收線。
吸收線就像指紋那樣,可以讓我們辨別出它是什么。
那么凌日時,恒星的光經過行星的大氣,行星的大氣若有什么元素,它就會在恒星光譜中留下特定的吸收線。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透射光譜。
根據透射光譜,我們就可以知道行星大氣中有什么。
2023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利用韋伯望遠鏡近紅外的透射光譜分析發現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信號,這是首次在宜居帶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碳基分子。
這次的觀測也暗示了,它可能是一顆氫海行星,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表面具有全球類海洋,富含氫大氣層的一類行星。
這次的觀測,同時也出現了二甲硫醚這種分子的信號。
二甲硫醚在地球主要是有細菌或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產生。
所以,它是一種代表著生命的特征信號。
它出現在外星球,這就表明這顆星球有很大的可能與地球一樣,也有類似的產生條件--由生命制造。
但,這次觀測到的信號很微弱,不足以證實它的存在。
所以之后,該研究團隊再次利用韋伯中紅外的觀測來驗證這一分子的存在。
這就是這次研究發表的內容。
他們利用韋伯中紅外的觀測數據,最終獲得了更清晰、強度更高的二甲硫醚信號,不光如此,還發現了與其密切相關的另一種分子--二甲基二硫的存在。
所以,兩次的觀測,兩個儀器,都得到了這個代表著生物的特征分子。
這讓天文學家非常的振奮。
如果,真如研究所說,那這將是我們探索地外生命的一個歷史性突破。
K2-18b說不定真的存在,我們未知的海洋類生命。
不同的看法
但,也有天文學家對此表示不同的看法。
第一,K2-18b行星是否真的宜居,這有待考慮。
因為它距主恒星很近,有可能已被潮汐鎖定。
二,紅矮星本身是不穩定的恒星,它被稱為耀斑之星,會頻繁爆發比太陽強很多的耀斑。
所以距離恒星如此近,它表面的輻射要比地球惡劣許多。
這兩個因素讓它的宜居性大打折扣。
再之,二甲硫醚的存在也有可能會是來源非生命,只是目前我們對系外行星大氣中的化學反應知之甚少,才會想到生命。
所以綜上所述,確認它是否真是來源于生命,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不過,這次的研究也的確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有了盼頭。
是吧。
好了,這個就是對這次研究的一個解讀。
我是騰寶,一個熱愛天文的科普創作者,還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