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大家摸摸這片葉子,猜猜它是什么植物?”張西梅老師話音剛落,一簇帶著鋸齒邊緣的綠葉便在同學們手中傳遞開來。有人輕輕揉搓葉片,突然驚呼:“有薄荷的清涼味!”也有人湊近嗅了嗅,皺眉笑道:“這味道像極了小時候外婆煮的草藥湯。”
這是泰山學院生物與釀酒工程學院張西梅老師開設的《植物學實驗》課堂上的一幕。在這門課上,同學們放下課本、離開教室,跟著老師穿梭于校園的每個生態角落——從理工樓前盛放的玉蘭花樹下,到實驗樓前石縫里倔強生長的蒲公英叢中,用專業視角重新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草木智慧。
自然為課堂,實踐出真知
“植物學不應只是冰冷的形態描述,而應讓學生感受生命的靈動。”張西梅坦言。她的課程打破了傳統實驗課的框架:學生不再僅通過切片觀察細胞,而是走進校園,用感官直接接觸植物——觸摸銀杏葉的扇形脈絡,嗅聞薄荷的清涼香氣,觀察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的生態智慧。
在她的《植物學實驗》課程中,“校園植物調查”是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張西梅設置了“植物之美”觀察環節,引導學生從形態、色彩、生態三個維度記錄美學特征。例如,銀杏的扇形葉、黃櫨葉漸變形成的“香山紅葉紅滿天”美景、牽牛花的攀緣生長等,都成為學生觀察和記錄的對象。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們不僅能夠欣賞到植物的美麗,還能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態環境。
同時,張西梅還注重建立“形態-功能-文化”的關聯。以校園植物蒲公英為例,她引導學生進行結構觀察,了解其頭狀花序的形態;進行功能分析,探討其苦味成分與清熱解毒功效的關系;并引入文化關聯,講述“婆婆丁”別名的民間傳說。通過這種遞進式引導,學生不僅掌握了植物學知識,更能理解其生態適應性和文化隱喻。
有一位學生在觀察蒲公英、中華小苦荬、抱莖小苦荬3種植物時,注意到它們的花構造非常相似,推測它們屬于同科屬植物。從中醫藥理論的角度出發,他聯想到蒲公英莖葉有苦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進而推測中華小苦荬、抱莖小苦荬也有此功效。隨后,他通過查閱資料驗證了自己的想法。這種運用中醫理論解釋植物學現象的能力,不僅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更表明他們已經能夠跨越學科界限,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泰山文化“入課”,讓中藥智慧扎根校園
張西梅關注到地域特色中藥文化融入教學的契機,源于她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在山東尤其是泰安、濟南等地,大家食用野菜的習慣特別普遍。每到三四月份,街上隨處可見販賣野菜的老頭老太太,而買這些野菜的大多數是年輕人。泰山民間素有吃泰山野生藥材、野菜、藥膳的現象,這背后是深厚的泰山中藥文化影響,當地人對中藥的信奉和熱愛,讓食用野生藥材的傳統代代相傳。
泰山作為中國五岳之首,承載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積淀。《泰山藥物志》記載,泰山地區共有812種植物資源,其中346種具有明確的藥用價值。朱正倫收集編纂的《泰山野菜宴譜》中,共有野菜譜47個,這些野菜中,大部分是藥用植物。泰安民間還有泰山黃精“仙人之遺糧”、泰山何首烏“何翁返老還童”的傳說故事。
基于這些發現,張西梅決定將泰山中藥文化融入《植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選材上,她增加了泰山地區特色的藥用植物,如泰山黃精,又名“雞頭黃精”。她讓同學們觀察黃精的形狀,發現其類似雞頭狀,從而引出名稱與形狀的對應關系。在實驗講解時,她引入泰山中藥相關的典故、傳說,如泰山黃精的故事,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
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張西梅會引入常見野菜的藥用價值講解,如薺菜能涼血止血、蒲公英可清熱解毒、白蒿保肝護肝等,將植物學特性和中藥功效聯系起來。在實驗課上,她帶領學生辨認這些野菜,了解它們的植物學特征,從根、莖、葉的形態到細胞結構。她還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享自家食用野菜的傳統做法,如油炸薄荷、白蒿雞蛋餅、柳芽小豆腐等,讓同學們感受中藥文化在生活飲食里的體現。同時,她還教會學生一些民間利用這些中藥植物治病養生的小知識,例如在野外外傷出血時,可以利用刺兒菜(小薊)汁液及時止血。
從“植物盲”到“識百草”,學生全面成長與提升
張西梅的《植物學實驗》課程給學生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獲和成長。許多原本對植物一無所知的“植物盲”,通過課程學習,能夠識別校園內30余種藥用植物,并主動向家人朋友科普植物知識。有學生在作業中寫道:“校園植物調查是一場花語研學,她留住了生命最美的模樣。”在去年的技能考核中,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識別正確率大幅提升。
除了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與觀察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開始關注植物的多樣性,發現校園植物的獨特之美。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用細膩的眼光去欣賞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與蓬勃。“從前覺得校園花草只是背景板,現在連石板縫里的薺菜都能讓我蹲下來研究半天。”王同學說道。
更令人欣慰的是,通過課程學習,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他們設計了多個特色項目,如“山東省黃精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與利用研究”項目獲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賽三等獎。學生們還申請了專利“一種黃精須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完成了“泰山學院藥用植物資源調查”“泰山學院藥用植物花期和果期調查”等本科論文。在“泰山學院藥用植物調查”實驗中,學生分組采集200余種藥用植物信息,制作了200余種兼具科學性與文化性的藥用植物臘葉標本,詳細記錄了40種藥用植物的花期與果期、藥用部位及食用部位。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
張西梅常說,這門課的目標不是培養植物學家,而是喚醒感知力。“當你發現國槐的念珠狀果實是為了吸引鳥類傳播種子,就會明白自然界的每一處設計都有深意。而這種觀察力,將如同顯微鏡一般,讓你在實驗室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洞察到更深層的意義與聯系。”課程結束后,許多學生自發組建了“校園植物觀察團”,繼續探索草木的奧秘。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