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前夕,一位老將軍得知自己被評為中將后,直接找到總干部部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他認為自己在革命時期的職位比一些元帥、大將還要高,是老資格了,應該再往上升一升。
一向謙和的羅帥聽說此事,當場便發了一通火:“先不給他授銜!”
這位將軍資歷如此之高,為何僅被評為中將?最后羅帥又是如何處理此事的?
艱難的從軍路
這人就是聶鶴亭將軍,他在革命時期與朱老總、毛主席都有著非常深厚的關系,他一生軍功無數,資歷也是數一數二的深厚。
其實以他的能力、品行,本可以獲得更高的榮譽,但壞就壞在他的脾氣太剛烈耿直,在一些關鍵時刻容易沖動行事,不懂得變通。
也正因如此,他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晉升節點。
他出生在安徽阜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從小深受上層階級的壓迫。為了改變命運,他從小便刻苦讀書,勤奮學習。
即使后來因為家貧輟學,他也一直沒有荒廢學業。白天時他便下地耕種,晚上熬夜自學,最后終于憑借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的師范學校。
彼時的安慶已經被革命浪潮席卷,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聶鶴亭也加入了學生進步活動中。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在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讀書的許繼慎同志。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為了革命摯友。
在對方的影響下,聶鶴亭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并對我黨的思想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不久后他便也成為了我黨的一員。
當時安慶的地方軍官馬聯甲為了擴充自己的軍隊,蠻橫地要求舊政府削減教育費,以補充軍費。沒想到腐朽政府因懼怕于對方的恐嚇,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
聶鶴亭等進步青年知道后,當即舉著橫幅走到街上游行示威,要求恢復教育經費。
結果馬聯甲不僅不怕,甚至派出了軍隊對學生隊伍進行武裝打壓。
面對囂張的行徑,聶鶴亭絲毫不懼,直接赤手空拳地與對方打了起來。在他的帶領下, 其他同學也一個個勇敢地進行了斗爭。
但即便如此,一些手無寸鐵的學生還是被打成了重傷,有兩名學生還當場犧牲。
更荒唐的是,上面的官員見事情鬧大了才將教育經費增加了一半,而罪魁禍首馬聯甲卻在他們的包庇下毫發無傷,甚至后來還升了職。
經過此事后,聶鶴亭對舊社會的現狀失望至極。
同時他也明白了,要想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腦子中有知識還不夠,手中還要有捍衛自己權益的武器。
于是不久后他便棄筆從戎,加入了國民革命軍,成為了葉挺獨立團的一名成員。
北伐戰爭開始后,他便一路猛攻硬拼,在一次次沖鋒中屢立奇功。
在臨潁戰斗中,他率部殺進了東北軍的陣地,為大部隊進行總攻劈開了一條血路。
由于表現出色,在戰斗結束后,他被提升為中尉排長,成為了被提升軍銜的優秀將領之一。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成為了粟裕大將的上司。彼時的粟大將還只是一個警衛班的班長,負責指揮部的警衛工作。
粟裕比他小四歲,但做事卻穩重踏實,軍事素養也極高。聶鶴亭看出了他的潛力,所以平時對他多有關照。兩人在日漸相處中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后來聶鶴亭歷經千辛萬苦與中央會合后,粟裕已經成為一名團長。
雖然那時粟大將在軍隊中的聲望已經超過聶鶴亭,但他還是非常尊敬地稱呼對方為“老排長”,兩人之間的情誼絲毫未減。
那么聶鶴亭究竟是如何被昔日的部下超過去的呢?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大革命失敗時的一段波折了。
與朱毛二人的深交
1927年,老蔣突然發動了政變,我黨的大量革命人士被抓。在這種危險關頭,聶鶴亭隨部參加了南昌起義。
之后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離,他又率領全排趕往九江牽制兇猛的敵軍。
戰斗受挫后,他又率部回到了贛南,與朱老總、陳毅所剩的八、九百人進行改編,他擔任第二大隊副隊長。
此時部隊在接連受挫后已經元氣大傷,彈藥、糧食都已經用光。朱老總考慮到若是再與敵人硬拼下去,只會白白消耗。
所以在與其他干部商議后,大家決定暫時接受國民黨范石生的番號,好好休整一番再找機會離開。
原本這只是權宜之計,在政治上還是保持獨立的。但性情剛烈的范石生在聽聞此事后卻怎么也不同意。
他表示自己寧愿戰死在戰場上也不愿接受敵人的救助。這種思想對于個人來說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但對于全軍來說就有點不顧大局了。
朱老總見勸說不動,于是同意了他離開部隊,去上海找黨中央的要求。
之后他便輾轉奔波,獨自來到了上海,并與中央取得了聯系。得知他的實戰經驗豐富后,組織便將他派到了廣州,讓他參與武裝起義。
他到了地方后,正趕上廣州起義即將開始。
在這里,他與老上級葉挺以及昔日同窗張子珍等人又重逢到了一起,眾人都非常高興。他隨即也被任命為了總指揮部的參謀。
然而,由于敵眾我寡,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
張子珍同志也在戰斗中犧牲了,聶鶴亭悲痛萬分,直到此時他才明白過來,當初朱老總的決定多么正確,自己又是多么的沖動。
1930年,他率部經過幾番周折,終于來到江西會昌,與毛主席的部隊會合。
主席聽說他是上海中央派來的干部后也非常高興,之后便將他任命為了副團長,鼓勵他放手工作。
在這里,他也與朱老總、陳老總以及粟裕重逢了。此時幾人的職位和威望都已經超過了他。
他在與朱老總見面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而朱老總卻并未將他的頂撞放在心上,只是緊緊握著他的手說,他們也算殊途同歸了,對他的熱情絲毫未減。
之后聶鶴亭便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攻、長征以及建設陜甘寧根據地等重要行動。
由于表現出色,他先后被任命為師參謀長、紅一軍團作戰科科長等職。
彼時毛主席對他還是非常器重的。然而,等到了抗戰時期,新四軍組建后,葉挺親自向中央寫信,希望調聶鶴亭過來工作。
收到老上級的消息后,聶鶴亭非常激動,他當即向中央提出了辭職,要準備前往江南。
毛主席雖然不舍,但最終還是決定尊重他的意見。在他臨出發前,毛主席便提出要請他吃頓飯,為他餞行。
但當時他實在太渴望到新四軍工作了,又擔心主席會因此挽留他,他不好拒絕,所以他便選擇了不告而別。
雖然后來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此舉的不妥,想找毛主席道歉,但他始終沒找到機會。
這件事也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個遺憾。
羅帥的怒火
可惜的是,他來到南方后并未如愿進入新四軍,而是被留在了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開展針對國軍的統戰工作。
五個月后,他又再次回到了延安。只是彼時他之前的職務也被人頂替了,所以他便只好進入了馬列學院學習。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他錯過了很多重大戰役,在軍隊中的聲望也逐漸降低。
抗戰結束后,他便被調到了東北,先后擔任了東北聯民參謀長、遼北軍區司令員等職,大部分時間都在負責整訓軍隊,穩固解放區。
建國之后,他便開始擔任解放軍莊稼兵副司令,走上了新的崗位。
到了1955年時,中央展開了評銜工作。負責人根據聶鶴亭的資歷、軍功以及品行,決定授予他中將軍銜。
然而,聶鶴亭卻認為這個級別遠低于自己的預期,憑自己的資歷怎么也應該再升一級,于是他便直接向總干部部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但羅帥得知此事后卻怒不可遏,他明白聶鶴亭是個爭強好勝的人,但這個結果是工作人員進行公正評選得出的結論。
有多少將士比他的資歷還高,但都請求降銜,又有多少戰士也比他的軍功高,但卻犧牲在了戰場上,連軍銜都沒有。
和這些人相比,聶鶴亭這樣的態度實在太不應該了,沒有大局觀念。
所以經過慎重考慮后,羅帥便做出了決定:先不給他授銜。就這樣,到了1956年,聶鶴亭才補授了中將軍銜。
通過這件事,他也深刻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真誠地反思了自己,并當眾作了檢討。
此后,他便一直低調地奮斗在崗位上,再也沒有要求過名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