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0日,當王淑梅躺在河南省腫瘤醫院的手術臺上接受左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手術時,她并未想到,這僅僅是漫長抗癌路的開端。隨后的十四年間,從乳腺癌、甲狀腺癌到肺腺癌,三次癌癥的打擊未能擊垮這位普通女性,反而鍛造出一種令人動容的生命韌性。她的故事不僅關乎醫學治療,更是一個關于如何在疾病陰影下依然熱愛工作、擁抱生活的哲學思考。
"娘哎,活不到過年,該死都死了,那沒法!"當小區野仙斷言她"活不到年下"時,王淑梅這句帶著河南方言特色的回應,成為她面對死亡威脅的第一道心理防線。2012年甲狀腺切除手術后,身體虛弱到幾乎無法行走的她,面對民間術士的死亡預言,選擇了用黑色幽默消解恐懼。這種看似樸實實則智慧的態度,構成了她抗癌歷程中的第一重防護——拒絕被恐懼支配。心理學研究顯示,癌癥患者的情緒管理對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影響,王淑梅這種將死亡話題"平常化"的處理方式,恰是一種高效的心理調節機制。
在女兒的建議下,王淑梅于2012年7月13日來到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開始中藥調理。"吃中藥后我一天比一天有勁,身體一天比一天好"——這段持續兩年的中醫藥治療,不僅改善了出虛汗、咳嗽等癥狀,更讓她重獲生活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王淑梅對治療方式的選擇體現了一種實用主義智慧:不盲目排斥任何可能有效的療法,無論是西醫手術還是中醫調理。2014年參加第四屆抗癌明星交流大會時,她已經能夠以康復者的身份分享經驗,這種從患者到分享者的身份轉換,強化了她的自我效能感。
"只要我能走,我就出去工作!"這句樸實的話語背后,隱藏著王淑梅對抗癌的獨特理解。與許多患者不同,她從未將自己完全定義為"病人",工作成為她維持正常生活節奏的重要方式。心理學中的"注意力分配理論"或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通過專注于工作,她有效減少了對病痛的過度關注,避免了"病感行為"的惡性循環。即使在2022年查出肺結節后,她依然保持這種生活態度,直到2024年8月不得不進行肺楔形切除術。
第三次癌癥打擊后的王淑梅,再次選擇回到希福醫院進行中藥調理。此時的她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應對策略:及時就醫但不焦慮,認真治療但不恐慌。2024年11月7日,當她站在第六屆抗癌明星交流大會的講臺上時,十四年的抗癌經歷已內化為一種生命智慧。"很多癌癥都是嚇死的"——這句話雖不具醫學精確性,卻準確反映了心理因素在癌癥康復中的關鍵作用。她的"顧不上病"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將注意力從疾病轉向生活的積極策略。
王淑梅的故事給予我們多重啟示。在醫學層面,它展示了整合西醫手術與中醫調理的可能性;在心理層面,它證明了情緒管理與生活常態維持的重要性;在哲學層面,它呈現了一個普通人在面對生命威脅時如何保持尊嚴與活力。十四年間,三次癌癥,無數次治療,她始終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熱情,這種堅韌不是來自特殊的天賦,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選擇——選擇工作而非自憐,選擇樂觀而非恐懼。
在癌癥發病率持續上升的今天,王淑梅的經歷為"如何與疾病共存"提供了寶貴參考。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抗癌不僅是醫療技術問題,更是生活方式與心理調適的藝術。當現代醫學仍在探索癌癥的完全治愈方法時,像王淑梅這樣的患者已經用生命實踐著"帶癌生存"的可能性——不是被動忍受,而是主動創造有質量的生活。這種在逆境中綻放的生命力,或許比任何藥物都更能詮釋"康復"的深層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