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世,那感覺就像心里突然空了一塊,家里也變得冷冷清清的。
這時候,我們特別想找個人傾訴,而最親近的伴侶自然是首選。
不過呢,有3件事,就算再想說,也得忍住,爛在肚子里才好,這對大家都好。
一、父母對伴侶的負面評價,莫要再提
咱們先說說父母對伴侶的負面評價這事兒。
就像老張頭,活著的時候老是念叨他兒媳婦“太顧娘家”。
可每次兒子給帶回來兒媳婦買的營養(yǎng)品啥的,他比誰都高興。
這老爺子啊,嘴上說說,心里其實還是向著兒子一家的。
可誰能想到呢,他走了之后,老張無意間在夫妻拌嘴的時候就說了出來說兒媳婦“太顧娘家”這話。
這就好比一顆炸彈啊,本來就是些日常的小摩擦,一下子就變成了大矛盾,兩個人的信任都差點沒了。
為啥會這樣呢?
因為父母和伴侶是兩代人,生活習慣啊、價值觀啊,肯定有不一樣的地方。
老人們有時候就是隨口抱怨一下,可伴侶聽了就會當真。
就像我朋友小梅,她婆婆有時候也會嘮叨她一些事,她一開始也挺委屈的。
但后來她就想通了,婆婆嘮叨那也是一種愛的方式,只是可能表達的方式不太對。
所以啊,要是把逝者對這些負面評價說出來,就等于給伴侶判了個“終審判決”,人家連解釋都沒機會,這多傷感情啊。
咱們得學會把這種負面評價轉(zhuǎn)化成對伴侶的理解,這樣夫妻關(guān)系才能和睦。
二、遺產(chǎn)分配的細節(jié),沉默是金
遺產(chǎn)分配這事兒,可是個敏感話題。
我就知道老王家有這么個事兒,他家兩個兒子。
老父親臨終前偷偷給大兒子留了一套老房子,這事兒老王一直憋在心里沒告訴妻子呢。
結(jié)果呢,等到父親周年忌日的時候,兄弟倆因為遺產(chǎn)分配的事兒吵得不可開交。
這一吵啊,什么陳芝麻爛谷子都翻出來了,他妻子才知道有這回事兒。
這妻子可就委屈了,覺得自己被丈夫隱瞞了,對公婆也有意見了,覺得公婆偏心。
你說這鬧得,好好的家就因為這個亂套了。
其實啊,遺產(chǎn)分配是父母自己做的人生答卷,咱們做子女的,尊重他們的選擇才是正事兒。
就像鄰居李叔,他們家也是父母給哥哥多分了存款。
李叔呢,聰明得很,他從來不跟妻子提起這事。
妻子要是問他遺產(chǎn)的事兒,他就說:“爸媽留了夠咱們養(yǎng)老的錢,其他的不重要。”
你看,人家這處理方式多智慧。
他知道這事兒要是說出來,肯定會在家里引起不少矛盾,他可不想因為這個破壞了家庭的和諧。
所以啊,咱們也要學李叔,把遺產(chǎn)分配的細節(jié)爛在肚子里,別讓這些事兒影響了家庭的安寧。
三、對父母的愧疚,自己默默消化就好
再說說對父母的愧疚這事兒吧。
小林啊,他就特別后悔,沒帶母親出國旅游。
等父親走了之后,他就老跟妻子說自己有多后悔,反復說個沒完沒了。
剛開始的時候,妻子還耐心地安慰他。
可是時間長了,誰受得了啊?
妻子就忍不住說:“你爸媽要是知道你天天這樣自責,該多心疼。”
其實小林也是一片孝心,可是他這樣過度傾訴愧疚,就像把自己的濕衣服一直捂在懷里,自己難受不說,身邊的伴侶也被他這負面情緒給浸透了。
那怎么處理這種愧疚才好呢?
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動來表達。
比如說,要是父親生前喜歡資助貧困學生,那咱們就可以延續(xù)這個善舉;要是母親愛種花,那就把自己家的陽臺打理成一個小花園。
就像心理咨詢師說的:“與其反復咀嚼遺憾,不如把思念化作具體的愛。”
咱們把對父母的愧疚轉(zhuǎn)化成實際的行動,既能讓父母的愛得以延續(xù),又不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伴侶。
咱們這一輩子啊,就像在拼一幅拼圖。
父母在的時候,他們是這幅拼圖里很重要的部分。
當他們走了,就好像突然拿走了其中一塊。
剩下的部分,就得咱們自己慢慢去拼補完整了。
那些藏在心底的秘密,不是咱們不信任伴侶,而是這是一種守護現(xiàn)有關(guān)系的智慧。
就像白巖松說的:“人生90%是平淡,學會在平淡中經(jīng)營,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平淡的時刻,而在這些平淡的日子里,怎么經(jīng)營和伴侶的關(guān)系,怎么對待和父母相關(guān)的一些事情,這可都是大學問。
在和伴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什么事該說,什么事不該說。
這些看似是小事,其實是關(guān)系到家庭幸福的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