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美反復唱衰半導體產業,“4000億利潤拱手相讓”、“輸得徹底”等論調層出不窮。但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半導體進口額同比銳減22.4%。而北美半導體巨頭英特爾、高通、英偉達卻累計裁減1.8萬個崗位,德州儀器更將晶圓廠三折甩賣。
而在《日經亞洲》的報道中,制造正在沖擊半導體市場的價格,對芯片商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德制造商X-Fab銷售總監在接受采訪時驚呼:(供應商)報價比我們成本還低,難以想象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據統計,迄今已投產23座12英寸晶圓廠,月產能超100萬片,28納米及以上實現完全生產。這些產能不僅滿足了大量需求,還給國際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
眾所周知,歐美憑借先發技術優勢,在前沿科技領域可謂是大肆收割。在新領域,歐美自然也延續了高價的“優良傳統”。以28nm常用的6英寸晶圓碳化硅為例,國際半導體協會的數據顯示,歐美供應商2021年的報價高達每片1000美元。隨著力量入場,2023年這一數字跌至600美元,近乎腰斬;而供應商一度將報價壓至400美元
與此同時,在半導體制造設備上也取得了顯著研發:歐美報價400萬美元的碳化硅長晶爐,如今已被打到200萬美元;憑借著質優價廉的優勢,供應的CCP刻蝕機已經反向入侵三星、臺積電的生產線,拿下25%的市場份額……
“我們壓力好大,不得不提前轉型?!?/strong>德國X-Fab銷售總監驚呼。無獨有偶,美企業也關閉了一座本土的英寸晶圓碳化硅制造工廠,“以免與企業正面競爭”。
顯而易見,在市場的倒逼下,正在蓬勃發展,歐美躺賺的日子正在成為過去。更讓美方驚恐的是,同樣的故事正在各個領域上演:
他們嚴防死守的人工智能,Deepseek和Manus橫空出世,火遍全球;生物技術領域,測序設備拿下30%市場,眼見著處處崛起,哪里坐得住。高通和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因為喪失訂單怨氣沖天,很多有識之士更將法案視為“自掘墳墓”。
早在爆發之初,比爾蓋茨就曾直言這并不是個好主意。他認為那是在逼著實現自給自足,等真的發展起來,就沒歐美巨頭什么事了。結合現狀來看,他確實沒有看錯。
已經在這場科技競速中跑出了一個精彩的起點。更多的將支撐高科技,在國際競爭中越走越遠。屆時,中國技術,必將掀起更大的 “科技風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