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0日訊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4月19日,“黃河新動能·沿黃共未來”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媒體采風行活動走進太平西瓜種植基地,高溫棚里生長的“太平寶”西瓜已成熟,長勢喜人。“太平街道年產西瓜約14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我們不斷推動‘太平寶’西瓜提質增效,以小西瓜種出鄉村振興‘大文章’。”濟南起步區太平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走進太平西瓜種植基地高溫棚,放眼望去,滿目綠色的大棚內,一個個袖珍的綠皮西瓜懸掛在藤秧上。村民穿梭其中,正忙著采摘西瓜。“今年頭茬西瓜3月中旬就上市了,比往年早,供不應求。”村民孫先生笑著說。
供不應求背后,與“太平寶”西瓜的品質密切相關。
現場,一位村民用刀具在西瓜表面輕輕一劃,徒手就將西瓜掰開,用手剝掉外皮,露出紅色的瓜瓤,汁液飽滿。“西瓜很甜,最近測的甜度在13.5-13.7。”
據太平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平寶”西瓜相較于其他品種西瓜,具備獨有的特點——上市早,市場供應期長,高溫棚、早春大拱棚、中小拱棚和露地西瓜交替上市,由三月下旬一直能延續到十月中旬;西瓜瓜形周正,皮薄,色鮮,脆甜,手剝瓜。
前期,太平街道聘請省、市權威部門對本地氣候、溫度、光照時數、年平均降水量、土壤屬性及PH值、地下水質量及儲量等基礎指標進行檢測,專家一致肯定了街道發展西瓜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
“太平街道是國家一級水源地保護區,地下水系主要為黃河水下滲,經地下沙層積淀過濾,水質好。街道北部位于徒駭河沿岸,土質非常肥沃,街道瓜菜種植戶多施土雜肥和有機肥,使棚內的土壤肥力大增。”上述負責人表示,太平街道有先進的種瓜技術。廣大瓜農在繼承了祖祖輩輩種瓜技術的基礎上,把原來露天西瓜的種植經驗運用到拱棚西瓜生產中,摸索出具有太平特色的種植模式,提高了“太平寶”西瓜的品質。同時,街道還邀請省農科院專家進行業務指導,大幅提高了西瓜種植的管理水平。
早在2018年,“太平西瓜”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太平街道也獲評“中國優質西瓜第一鎮”。近年來,為適應西瓜消費升級的新形勢,太平街道不斷推動“太平寶”西瓜提質增效。
2012年,山東省農科院綜合試驗示范基地落戶以來,太平街道積極借力省農科院的科技優勢,不斷改良提升“太平寶”西瓜,創新推出“伴春甜”品牌,并加快高端產品培育,形成了具有皮薄、脆甜等特點的全新禮品手剝瓜,助力“太平寶”西瓜在眾多“菜籃子”“果盤子”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此基礎上,太平街道以多樣推廣打響“太平寶”金字招牌。比如,自2017年以來,連續5年舉辦泉城“太平寶”西瓜文化旅游季,吸引周邊地區數萬人旅游采摘。東梁村、來佛寺村、孔家坊村等西瓜種植大村與京東、抖音等平臺達成常態化合作。
與此同時,太平街道凝聚多方力量匯聚規模優勢。協調濟南市知名物業企業,將“太平寶”西瓜帶入100多家小區設點直銷,并帶動轄區內所有西瓜種植戶逐步加入到“村—社區”直銷渠道中,促進農民增收。同時,打造集育苗、種植、展示為一體的“太平寶”瓜菜示范園,促進優質西瓜種植專業化、規模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太平街道還以跨村聯建探索增產路徑。成立“駭河甜源”聯合黨委,推動精細化種植、規模化發展,并建立綜合性專業人才庫,解決各村在瓜菜種植培育及產銷市場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促進西瓜栽培技術整體提升,形成良好產業模式。
“目前,全街道共有瓜菜大棚2萬余個,年產西瓜14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太平寶’西瓜正帶動更多村民致富。”上述負責人說。
閃電新聞記者 馮宜雯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