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圣”和“仁”這兩條,我怎么敢當?我也就是比較努力,比較勤奮,盡我所能,追求這種境界,并拿這兩樣教誨別人,如此而已。
中國的客氣話,有些只是客氣,不能當真,但這里的話,不能這么看。我們要知道,“圣”和“仁”,都是孔子心中的最高境界,絕不輕易許人。不但他的學生,誰也不夠格,就連孔子本人,他也不敢當。
為什么孔子要這樣講?我要解釋一下,用孔子自己的話解釋一下。
孔子畫像
(一)什么叫“圣”?什么叫“仁”?簡單說,“圣”是聰明人(“圣”的本義,就是聰明),不是一般聰明,而是天生聰明,絕頂聰明(這是血統論的概念,貴族社會的概念),屬于“智”的概念。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6.30),不但自己修養好,還能推己及人,拿人當人,施其仁愛之心于自己身邊的人,上流社會的人。
(二)“圣”和“仁”,區別是什么?主要是“圣”比“仁”要高一個層次。“仁”還屬于道德范疇,積德行善,施惠于人,只限于上流社會的人。“圣”不一樣,它是由絕頂聰明的人,聽天下之政,屬于政治范圍。圣人推己及人,絕不是親戚朋友,身邊的人,而是普天下的百姓。孔子說,安民濟眾,已經超出“仁”的范圍,屬于“圣”,這樣的事,談何容易,就連堯、舜都頭疼(《雍也》6.30、《憲問》14.42)。堯、舜是圣人,有權有位,尚且頭疼,沒有權位的仁人是玩不轉的。
(三)孔子說,君子是“修己以敬”,仁人是“修己安人”,圣人是“修己安民”,分三個層次(《憲問》14.42):第一個層次是把自己培養成道德合格的君子;第二個層次是推其仁愛于他人,安定他人;第三個層次是推其仁愛之心于民眾,安定民眾。可見圣人最高,仁人其次,君子又其次。
(四)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和仁人,都是見不著的人。他說,圣人,我是見不著的,我能見著點兒君子就不錯了;善人(可能和仁人差不多),我也見不著,我能見著點兒有恒心的人就不錯了。在他眼里,圣人比君子高,仁人比有恒心的人高(《述而》7.26)。前者如堯、舜,后者如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全是死人。活人,他自己,他的學生,只能做君子和有恒心的人。比如這里的“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其實就是有恒心的人。
(五)孔子拒絕承認自己是圣人,道理很簡單。第一,他出身卑賤,好學深思,很多本事都是從民間學來的,完全是靠后天學習得到的,他并不認為自己聰明,更不認為自己是天生聰明,絕頂聰明。第二,他雖當過官,但時間很短,沒有任何權力,不可能安民濟眾。孔子說,“圣”“仁”二字,他當不起,這不是故作謙虛。當時人的想法,只有堯、舜這樣的明君圣主,才配叫圣人。孔子不是貴族,沒有權勢,根本不可能叫圣人。他不會糊涂到自比堯、舜,這么叫,等于罵他,讓他丟人現眼。
《三才圖會》中舜的形象
(六)孔子被圣化,是學生的杰作。大樹特樹,子貢倡之,宰予、有若和之,孟子、荀子也推波助瀾。孔子布衣,無權無勢,沒法當全國人民的大救星,子貢當然明白,但他絕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老師默默無聞,比他的學生還不受重視。他心想,我老師,雖然無權無勢,但學問很大,聰明總還夠格吧?所以,當太宰問子貢,“夫子圣者與(歟)?何其多能也”,他說,孔子是“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重要的是,就連這條,也當場遭到孔子的否認(《子罕》9.6)。孔子說,人,好學不好學,分四等,“生而知之”是第一等,“學而知之”是第二等,“困而學之”是第三等,“困而不學”是第四等,他只是其中的第二等(《述而》7.20、《季氏》16.9)。他只承認,自己比別人好學,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和《述而》7.2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類似,也是強調孔子有恒心。這里的“為之”是指自己矢志追求“圣與仁”,“誨人不倦”是不知疲倦地教導別人追求“圣與仁”。《孟子·公孫丑上》提到: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就是講這件事。子貢認為,我老師學而不厭,智已經夠了,誨人不倦,仁也夠了,完全達到圣人標準了,憑什么不是圣人?這是子貢的修正主義。
“公西華”,這里是以字稱。他說,這正是弟子沒法學的地方。
子貢要把老師樹為圣人,孔子不答應。當學生的都認為,這是老師謙虛。孔子死了,子貢接著樹,他已無法說話,話語權在子貢手里。老師不當圣人,誰當?子貢不答應,其他學生也不答應。
當公孫丑用同樣的問題問孟子,您老人家是不是已經達到“圣”了呢,孟子說,嘿,你這叫什么話,“圣”,就連孔子都不敢當,你這叫什么話。但孟子提到孔子,已經是“圣人圣人”,不絕于口。當學生的就要想了,你既然對你的老師是這樣稱呼,學生也該早圖之。他活著,已經有人考慮樹他為圣人;死后,也果然當了圣人(元代稱“亞圣”)。老師不當圣人,學生怎么當?
大樹老師的結果,是自己也當了圣人。前后的邏輯一模一樣。
文章來自“中華書局1912”公眾號
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