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良其
哲學一詞,古希臘語的意思叫“愛智”。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智慧”只有“神”才能掌握,凡人是不能掌握智慧的,人類充其量只能“愛智慧”,簡稱“愛智”。
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夠獨立思考。哲學產生的動機就是人類為了追問宇宙世界的本源,而不是某些人學習“辨證法”是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與他人周旋時“變戲法”。
古希臘哲學家們認為,人類用眼睛能看見的東西都是扭曲后的假象,真相是隱藏在假象之后的東西,要發現真相就要不斷地進行“追問”。在這種思維模式下,逐漸產生了幾何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 、醫學、化學等哲科文化。在追問過程中,歐幾里德成了幾何學家,蘇格拉底成了數學家,亞里士多德成了物理學家,布魯諾發現了“日心說”。
與此同時,在追問過程中,哲學家們認識了我們人類自身,包括感覺、感知、感性、理性,先驗、經驗,邏輯、數,現象、本質,自我、本我、超我,潛意識……
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自然會使人產生具象思維模式,加上把宇宙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天人合一”思想世界觀,再加上農業文明發展導致人口激增帶來嚴重社會統治和管理問題,以致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們都把目光聚集在社會人文倫理問題上,幾乎不關心自然,最終使東方文明走入“技藝文明”,沒有產生“哲科文明”。 通俗地說,只有技術沒有產生科學。
古希臘作為地中海城邦制國家,若要得糧食等生存物資必須進行商品貿易交換。與此同時,工商業文明產生的前提是,交易雙方必須完全自由平等才能實現正常等價交換,而要實現更多的交換價值,又必須制造出更多“奇技淫巧”的商品,從而促進“哲科思維”帶來科學技術發展,以此帶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自由、平等、民主及自然科學發達,不僅是工商文明發生的前提條件,也是工商文明的重要特征。
相對于工商文明,農業文明發生的條件是必須有廣袤的土地和大江大河,以及對江河的治理能力才能獲得農業的穩定發展,而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只有集權才能完成。因此,農業文明必然產生強有力的集權統治——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華文明莫不如此。
為了維護集權統治,農業文明的統治者往往都會采取“重農抑商”的國策,并嚴格限制工商業的發展,甚至會嚴格控制對外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