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雪珥(澳大利亞籍華人學者)
1910年的春天躁動不安。
湖北漢口被一起治安刑事案件震動:一名湖南人被一群湖南人在英租界內痛毆,幾成“剁椒‘楊’頭”。
這名受害者便是大名鼎鼎的楊度,湖南湘潭人,帝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謀士之一。雖然只是個處級小干部(憲政編查館提調),卻時常到中南海和頤和園給中央領導們講課,可稱“帝師”。
而為首的打人者,是當時籍籍無名、日后名揚天下的辛亥“烈士”劉復基,湖南武陵人。
接到報警之后,英租界巡捕們緊急出動,趕到了事發現場“既濟水電公司”,救治傷者,拘捕兇嫌。令他們吃驚的是,猛下毒手的劉復基,居然是位文化人:漢口《商務報》會計兼發行人。
漢口《商務報》創刊于1909年10月8日,原是一家商業報紙,但此時已經被地下幫會“群治學社”(武昌暴動發動者“振武學社”前身)秘密收購,作為武裝暴動的據點,在湖北新軍中積極策反。這次,劉復基得知楊度住在“既濟水電公司”,就召集了幫會成員100多人先在湖南會館聚會,而后帶10多人找到楊度,要揪他到湖南會館進行批斗,楊度不從,眾人便對其圍毆。
租界警方將一眾兇嫌拘留了8小時,見楊度無性命之憂,便將劉復基等釋放,英國領事隨即下令,將劉等人驅逐出租界?!渡虅請蟆吠瑫r被湖北地方政府和英租界列為需重點布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
致命的國有
實際上,民營鐵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暴露的大量問題,已經令朝野開始重新審視這種 “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的可行性。
除了湖南同鄉要置楊度于“剁椒”之外,湖北本地的紳士們也不喜歡這位鼓吹鐵路國有的小京官。根據野史記載,湖北商辦鐵路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張伯烈,甚至密派殺手,要取楊某人的性命。楊度自己也知道身蹈險地,日后仍心有余悸:“白刃當起于前,洋槍或震于后”。吊詭的是,日后楊度卻與張伯烈聯手組建“新共和黨”,在民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唱了一出二人轉。
楊度的鐵路國有建議,是以普通國民遞交公開信的方式上書中央郵傳部的,但他知名度高,影響力大,一時倒成了反對鐵路國有者的眾矢之的。在他的建議書中,痛斥粵漢鐵路從美國人手里收回商 辦后,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政界和企業界,內訌內行,各自為政,鐵路進展緩慢,因此,一改其此前贊同鐵路商辦的觀點,呼吁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以保障建設的順利進行。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其實并不在少數。民營鐵路公司的種種腐敗現象,令這些當初激情澎湃為民營呼吁的人逐漸冷靜,趨向現實。
曾鯤化,一位年僅28歲的郵傳部普通機關干部,曾留學日本學習軍事,與日后大名鼎鼎的蔡鍔是同學。他在1906年學成回國后,歷時3個月、走遍15省,全面考察了中國鐵路,寫出了中國鐵路史上的第一份考察報告《中國鐵路現勢通論》,史稱“丙午調查”。對實踐中看到的商辦鐵路的種種弊端,秉筆直書,痛加貶斥。
主持收回粵漢鐵路并改為商辦的張之洞,在1909年臨終之前,已經痛感到商辦民營對鐵路建設的巨大傷害,從而頂著既得利益集團“賣國賊”的指責,主持了引進外資加快鐵路建設的工作,試 圖為實際陷入停頓的粵漢和川漢鐵路,再度引入550萬英鎊的巨額低息(年利率5厘)外資。
盡管民間依然對引進外資充滿了疑慮,但外資獨資修建的鐵路,其豐厚的利潤令朝野信服和艷羨,而且促成了大清國的鐵路建設大大提速,從根本上抑制了路權的喪失。
引進外資本身常帶的不平等條款,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列強之間的相互制約,而逐漸消解。1908 年,《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簽訂,德國德華銀行、英國華中鐵路有限公司為該鐵路提供貸款,第一次取消了列強從鐵路收益中分紅的“余利制”,而只需支付20 萬鎊現利,同時,也不再以鐵路本身作抵押,而以直隸、山東、江蘇三省厘金作擔保,并且明確規定此鐵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權,全歸中國國家辦理”。這成為大清國引進外資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大清國終于獲得了在經濟合同上基本平等的談判地位。
人們也認識到,鐵路建設“如放任民有,就以其籌款的艱窘而論,鐵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修筑完畢,而政府是沒有時間去等的”(《東方雜志》)。那種拒絕外資的“經濟義和團”舉動,“非束手待斃之道乎……而謂赤手空拳,能轉貧弱為富強,不自取滅亡者,異日抉吾眼拔吾舌也?!保ā睹窈羧請蟆罚?/p>
實際上,民營鐵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暴露的大量問題,已經令朝野開始重新審視這種 “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的可行性。盛宣懷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當前的社會資本條件下,單純的籌款自辦是“與實事毫無補救”的“徒托空言”,鐵路要大發展,必須收歸國有,必須引進外資。實際上,一些民營公司一邊高喊拒絕外債,一邊也在悄悄地接觸外資,反而大大削弱了中國在與外資談判中的地位。
翻炒鐵路
鐵路問題在大清國,從來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與盛宣懷相比,此時的攝政王載灃,一定更為頭疼。
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陰差陽錯地成為中華帝國的最高領導核心,卻發現他要面對的,是一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沒有任何現成的祖宗成法可供參考,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蹚著越來越深的河水,摸著石頭慢慢前進。
但是,鐵路這個問題卻令他犯了難,在水里摸了好久,卻還是摸不準下一根鐵軌該架到哪一塊石頭上。
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過大清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恭親王奕?。自從19世紀60年代,大清國在恭親王帶領下,開始摸著石頭過河以來,鐵路的進展幾乎是最為緩慢的,圍繞鐵路的爭論足足進行了20多年。
鐵路問題在大清國,從來就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贊同修建鐵路的人,固然多數出于富國強兵的現實考量,但也有“擁路自重”的算盤——手頭掌握資源越多,在官場和商場說話的分量就越重。而反對修建鐵路的人,在那些看似荒誕的“風水”等理由下,其實也是現實的考量:鐵路就是他們在意識形態上的貞潔牌坊,既鞏固既得利益,又能爭取更大的新利益。
當鐵路成了政治角斗場的矛和盾時,鐵路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英國人偷偷修筑的吳淞鐵路,被大清政府重金回購,李鴻章希望由此開始中國人自己經營鐵路,而負責此事的沈葆楨,卻下令將吳淞鐵路拆毀——作為一位幾乎公認的改革者,沈葆楨此舉只是為了躲避吳淞鐵路引來的反對者們猛烈的炮火;
李鴻章麾下的唐(山)胥(各莊)鐵路,建成之日,卻只能以騾馬牽引,成為世界鐵路史的奇觀;
李鴻章孝敬給慈禧太后的西苑鐵路,起于中海的瀛秀園,終點北海的鏡清齋,也是用太監以紅綢牽引,成為獨特的“人力火車”……
直到1889年5月5日,大清國各種勢力才完成了“是否要修鐵路”的爭論,中央紅頭文件明確宣布鐵路“為自強要策……即可毅然興辦,毋庸筑室道謀”。盡管中央要求“毋庸筑室道謀”、不再爭論,但大清國干部群眾們就是好這一口?!笆欠褚ㄨF路”的爭論完成了,“如何建鐵路”的新爭論又開始了。
首先政府建設還是私人資本建設的問題,結論當然是要“一大二公”的國有體制。但大清國財政實在是“兩袖清風”,鐵路也就只好慢慢鋪設,到甲午戰爭時,才修建了447公里。甲午戰敗后,大清國痛定思痛,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教訓,其中就包括要大力加強鐵路的建設,作為“力行實政”之首,并且苦口婆心地重申不與民爭利。這一方面是有鑒于三十年洋務運動中,國有企業暴露的巨大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國庫背負著《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巨大債務,實在空虛。
矯枉過正之下,民營資本在過度的期待中被神化了。張之洞看得很明白:華商“趨利也,近則明,遠則諳”,“見小、欲速、勢散、力微”,而且“資本難集,心志不齊”,因此他主張“官為商 倡,先行籌款墊辦”,“惟有先籌官款墊支開辦”。也就是說,盡管國資和民資都窮得叮當響,還是要由國資先作為種子,起引導和示范作用。國資哪里來?只有借外債或增稅負,顯然,外債成為最優選擇。但 “一窮二白”的大清國,在和國際資本的較量中并沒有多少砝碼,面對國際資本的獅子大開口,選擇余地很?。阂幢埵厝?,寸土不讓,除了噴噴愛國口水外什么都不能做;要么咬緊牙關、忍辱負重。凡是指望著“愛國人士”的鐵路都舉步維艱,凡是引進了外資的鐵路都迅速建成并獲利,當然,對外資攫取利權的痛恨,也成為大清上下的心結。
重回國有
顯然,莫理循與石長信、盛宣懷及載灃等,都低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智慧、能力和厚黑。
激情褪去后,商辦鐵路“奏辦多年,多無起色,坐失大利,尤礙交通”,終于開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問題。
經過3年多的全面調查摸底,1911年5月9日,中央正式確定了“鐵路國有”政策。而之前5天,一位名叫石長信的紀檢監察干部(“給事中”)上奏,切實地分析了鐵路國有與商辦的利弊,提出了“干路國有、支線商辦”的思路。石長信從維持政權的安定團結的高度,痛斥商辦鐵路其實已經成為擾民的莠政。
“干路國有、支線商辦”的創新思路,令久為“國有、商辦”分寸拿捏而犯難的中央大為釋懷。攝政王載灃大為欣賞,稱其“不為無見”,“所籌辦法,尚屬妥協”。
中央隨即發布了“干路國有”的文件,宣布“干路均歸國有”,更為重要的是,文件要求“自降旨之日起,所有川湘兩省租股一律停止”。
長期近距離觀察大清政治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澳大利亞人莫理循(George Morrison)認為:中國政府宣布干路國有的“時機很好,因民眾已對各地方當局在獲得筑路權后之屢次失敗感到厭煩,民眾更厭惡種種無休止之爭論,貪污腐化以及揮霍公共財物,而當民眾逐漸認識鐵路之無限價值時,他們就更加支持由中央政府制訂一項強有力的鐵路政策。前景是美好的。這道上諭……受到普遍贊揚”。
顯然,莫理循與石長信、盛宣懷及載灃等,都低估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智慧、能力和厚黑。鐵路國有政策雖然能大大減輕農民負擔,但這受惠的一群,卻正是沉默的一群,他們沒有能力來表達支持,正如他們之前沒有能力表達反對。整個大清政權將如同楊度一般,面對“被剁椒”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