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莊正定古城(古稱真定)的街巷間,飄蕩著一縷獨特的鹵香,那是馬家鹵雞百年傳承的味道。這道被列入石家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美食,不僅是一道下酒菜,更是一部可以咀嚼的古城歷史。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看似普通的鹵雞背后,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老湯里的三百年煙火
慈禧太后西逃路上在正定嘗過馬家鹵雞后,御口親封"香鮮嫩三絕"的贊嘆,讓這鍋老湯徹底出了名。可鮮為人知的是,馬家祖輩傳下來的"養湯"秘訣:戰亂時要把湯底用黃蠟封存深埋,連動亂年代都舍不得丟棄的半碗殘湯,如今已化作膠質濃稠、芳香馥郁的"活化石"。每次鹵煮新雞,丁香、砂仁、肉蔻等二十余種香料與百年老湯共舞,煮出的雞肉黃里透紅,油香中透著草木的清雅。
第六代傳人馬學中守著這口"傳家寶",每天凌晨四點準時添柴續火。他說這湯有脾氣,火候差半刻、香料少一錢,鹵出來的雞都會"鬧情緒"。有次暴雨沖淡了湯味,他硬是守著灶臺調試了八個鐘頭,直到新鹵的雞重現"不破皮、不脫骨、不塞牙"的絕活。
二、琵琶雞里的匠人魂
看馬家師傅宰雞是門眼癮:活雞褪毛后,一翅插入口腔彎成琵琶頸,另一翅半折,雞腿如琴弦般別進腹腔。這造型不單為美觀,更暗藏"鎖住鮮味"的玄機——緊實的雞肉在百年老湯里舒展時,能均勻吸收湯底精華。掌刀師傅全是清真寺請來的"刀客",每片雞皮都要完整如蟬翼,連雞骨都要用老湯沖刷三遍。
最絕的是"看雞下菜"的功夫:半年雞文火煨三刻鐘,兩年老公雞則要猛火攻心兩小時。出鍋時雞皮泛著琥珀光,輕輕一撕便露出蒜瓣似的白肉,嚼在嘴里先是咸鮮香,細品回甘里帶著絲絲藥香,連骨頭都能嗦出老湯的醇厚。
三、非遺美食的破圈之道
如今在石家莊火車站的土特產專柜,真空包裝的馬家鹵雞成了游客必帶伴手禮。但老饕們仍愛往老店跑——剛出鍋的鹵雞用荷葉一包,油潤的雞皮滲著熱氣,撕下雞腿時濃稠的湯汁順著指尖流淌,這畫面比任何廣告都誘人。
馬家人守著"寧多十元買好料,不省一元買次貨"的祖訓,連雞籠都要定制透氣孔的尺寸。當別家鹵味追求工業化生產時,他們仍堅持每天限量三百只,多一只都不賣。"機器能復制味道,但復制不了老湯里的煙火氣。"馬學中這句話,道出了非遺美食的堅守與驕傲。
站在陽和樓下啃著鹵雞翅,看古城飛檐上掠過鴿群,忽然懂得石家莊人的幸福密碼:所謂鄉愁,不過是一只鹵雞撕開時冒出的熱氣,是百年老湯在舌尖漾開的時光漣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