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走基層|贊皇小蜜蜂,釀出大產業
4月17日,贊皇縣蜂農劉中旗帶著蜂箱,到邢臺市柏鄉縣為油菜花授粉。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陽春時節,太行山花開滿坡。在贊皇縣許亭鎮的蜜蜂谷,蜜蜂們也忙碌起來,每天成群結隊地飛進飛出,辛勤采蜜。
4月14日,記者在這里見到許亭鎮南潘村蜂農褚科峰時,他正忙著搖蜜。只見他把刮去蜂蠟的蜂框放進搖蜜機里,輕輕轉動手柄,金黃色的蜂蜜緩緩流向桶底。空氣中,一股清甜的氣息彌漫開來。
“對蜂農來說,搖蜜機就是‘搖錢筒’,搖蜜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褚科峰滿臉笑容地說,現在他靠養蜂,每年的收入在8萬元以上。
贊皇地處太行山東麓,擁有酸棗花、荊花等多種蜜源植物,蜂產業是該縣繼大棗、核桃后的第三大農副產業。
但同一座山、同一片林,蜂農們過去的日子可沒有這么“甜”。“以前大家都是分散經營,養蜂全憑經驗,技術粗放。再加上同行間競爭激烈,忙活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贊皇縣養蜂協會會長陳秀英說。
“單打獨斗做不大,必須抱團發展。”在參加了幾場全國性的養蜂培訓后,陳秀英意識到,推動蜂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路子。
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陳秀英牽頭成立了贊皇縣養蜂協會和專業合作社,褚科峰就是第一批成員。
協會的成立,給蜂農引入了全新的養蜂技術和先進設備。“就拿養蜂工具來說,傳統蜂箱產仔區、花粉區、儲蜜區混在一起,蜂群難以管理,導致儲蜜區的蜂蜜有些成熟、有些不成熟,影響了整體品質。”褚科峰說,如今,協會為蜂農引進了改良蜂箱,將各個功能區分開,并通過配套養殖技術,大大提升了蜂蜜的產量和質量。
在幫助蜂農開展標準化養殖的同時,每年春天,協會還為蜂農聯系業務,幫助他們帶著蜜蜂外出“打工”,為周邊地區的梨花、油菜花等授粉。“一只蜜蜂一次飛行,能給瓜果帶來近5萬粒花粉,而一只螞蟻只能帶300多粒。可以說,蜜蜂是授粉‘小能手’,通過它們的辛勤勞作,果樹和農作物的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陳秀英驕傲地說。
這幾天,贊皇縣黃北坪鄉下桃坡村蜂農劉中旗就帶著295箱蜜蜂,到邢臺市柏鄉縣白樓村為3000余畝油菜花授粉。“在授粉期,一箱蜂的租金為90元左右,蜜蜂脫下的花粉每斤還能賣600多元。從趙縣趕場到這兒,干了不到10天,已經掙了好幾萬元。”算起收入賬,劉中旗笑得合不攏嘴。
怎樣把“甜蜜產業”做得更大?贊皇縣有更長遠的打算。
“近年來,我們積極延伸蜂產業鏈,通過實行‘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構建起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贊皇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業信息中心主任郝俊麗介紹,為幫助企業研發出更具特色的蜂產品,他們先后選派138名農業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服務,目前已陸續推出飲品系列、日化系列等55類產品。
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新模式,贊皇縣還建設了中國蜜蜂博物館,每年舉辦“棗花·蜜·蜂”旅游文化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目前,全縣有11個鄉鎮150個村從事蜜蜂養殖,年產蜂蜜3800噸,產值達1億元。”郝俊麗說,下一步,他們將圍繞“甜蜜產業”培育更多鄉土技術人才,推進蜂產業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 周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