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近年,隨著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國際局勢博弈的慘烈,中東在全球地緣政治博弈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
然而,何謂中東?
有中東,有遠東,是不是還有近東?
一、地理定義!
按照傳統(tǒng)定義,近東指的是地中海東部與西亞交界地區(qū),核心包括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和伊朗西部。簡單說就是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到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布爾周邊地區(qū)。美國國務院的近東事務局涵蓋土耳其、塞浦路斯、阿拉伯半島國家。
中東的傳統(tǒng)定義源于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術語,指的是歐洲與亞洲之間的中間地帶,具體包括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如埃及、利比亞),如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聯(lián)酋、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也門等國家。簡單說就是距離歐洲地中海向東又遠了一步,妥妥的歐洲中心論!
遠東的傳統(tǒng)定義同樣源自歐洲中心論,指的是東亞和東南亞遠離歐洲的地區(qū),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上述區(qū)域劃分如此一目了然,讓人感覺殖民主義產物非常有趣。
在冷戰(zhàn)期間,近東就是美蘇爭奪的焦點。中東在石油成為全球主要戰(zhàn)略資源之后,地位陡然上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遠東距離歐洲的心臟比較遠,但是因為是東方世界的大本營,一直是西方文明的心腹之患,一直是較量的前沿。
從近東到中東再到遠東,好一幅文明沖突的畫卷。
如今,學術研究領域一般更愿意使用“西亞”“北非”“東亞”等地理術語,越來越少用歐洲視角進行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東不等于土耳其,因為近東范圍更廣,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等,土耳其僅是部分。中東并不等于阿拉伯世界,因為還包括非阿拉伯國家比如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諸多國家。遠東也不等于東亞,因為遠東還涵蓋東南亞(如印尼、菲律賓),東亞僅指中日韓朝蒙。
只有在地理上精確定位,才能準確表達各種觀點的具體涵義。
二、地緣、資源與文明的交匯點!
中東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豐富的資源、復雜的宗教與政治格局無可替代,對世界歷史構成的影響不可或缺。
從地理角度看,中東地處亞非歐三大洲交界,控制蘇伊士運河(全球12%貿易量)、霍爾木茲海峽(全球40%海運石油通道)、曼德海峽等關鍵水道。波斯灣到地中海的石油管道網絡直接影響全球能源供應鏈。
在能源角度看,中東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的48%(2023年),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lián)酋為前五大產油國。
卡塔爾是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伊朗、沙特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前列。
在宗教角度看,中東是伊斯蘭教的發(fā)源地,遜尼派(沙特、埃及)與什葉派(伊朗、伊拉克)的宗教權威之爭,影響全球18億穆斯林社群。
在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中,將中東視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碰撞的前沿。
美國、俄羅斯、中國、歐盟四大力量一直暗中較量,力求在中東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
中東的穩(wěn)定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國際油價,難民潮、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化思潮都對世界各地構成直接影響。
三、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1299年,奧斯曼一世開始以伊斯蘭教為紐帶整合突厥游牧部落。
1389年,奧斯曼帝國擊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聯(lián)軍,奠定巴爾干半島統(tǒng)治基礎。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占庭首都,終結千年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控制巴爾干、小亞細亞、中東、北非(埃及、北非海岸)、東南歐(匈牙利、希臘),統(tǒng)治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蘇萊曼一世制定了法典,允許基督教徒、猶太教徒等非穆斯林群體自治,維持宗教多元性,規(guī)范稅收、土地所有權,強化中央集權。
因為絕佳的地理位置,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路線(如絲綢之路、地中海航線),伊斯坦布爾成為國際商業(yè)中心。
正因為奧斯曼帝國翻譯東方哲學和印度數(shù)學(阿拉伯數(shù)字)傳播到歐洲,再加上火藥武器、造紙術進入歐洲,才有了文藝復興的進程。
19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希臘和塞爾維亞陸續(xù)獨立。從1768年到1878年,俄羅斯帝國向黑海擴張,直接導致奧斯曼帝國在黑海的領土逐漸喪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奧斯曼帝國戰(zhàn)敗,協(xié)約國通過《洛桑條約》(1923)廢除蘇丹制,凱末爾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是歐亞大陸最后一個橫跨三大洲的伊斯蘭帝國,深刻塑造了現(xiàn)代中東、巴爾干與北非的政治格局。既是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也是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沖突的犧牲品。
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是20世紀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變的關鍵事件之一,埋下了中東北非多個國家沖突的種子。
今天中東的動蕩(如阿拉伯之春、ISIS崛起、俄烏戰(zhàn)爭外溢),都可以把根源追溯到奧斯曼解體的歷史。
四、四大力量!
今天的中東,有四個力量核心,包括伊朗、土耳其、沙特、以色列。
伊朗通過真主黨(黎巴嫩)、胡塞武裝(也門)、伊拉克民兵等組成抵抗之弧,形成了一定的戰(zhàn)略縱深。
土耳其作為北約國家,擁有北約第二大規(guī)模的軍隊,GDP約1萬億美元(2023年),是突厥國家組織名義上的領袖。
沙特石油儲量和產量全球第一,通過石油美元與美國深度綁定,通過石油貿易與中國關系非同尋常。
以色列作為中東小霸王,是中東唯一的核武國家(非公開),網絡戰(zhàn)、無人機技術全球頂尖。最重要的是,猶太資本不僅控制了以色列還控制了美國,深度影響其他發(fā)達國家。這是以色列最恐怖的地方。
由于四大力量的存在,未來的中東將呈現(xiàn)碎片化共治的格局,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一言九鼎,而是大國博弈、非國家行為體崛起、社會內部變革的復雜生態(tài)。
五、得中東者得世界!
除了表面的四大力量中心,以土耳其領導的泛突厥主義、沙特為首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伊朗領導的什葉派伊斯蘭勢力、猶太資本暗中操控的全球統(tǒng)治力量,一直在中東廝殺較量,形勢錯綜復雜超乎想象。
無論是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對抗,還是今天美國高喊的重返亞太,中東一直是美國霸權的命門所在!
得中東者,控制世界,這個論斷至今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