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泓博
黃河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段,一種承載著黃河文明記憶的古老手工藝品——黃河古瓷,如今在匠人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已經重煥新生。這些以黃河沉積泥為原材料揉捏燒制的瓷器,胎質細膩、釉色溫潤,器型上融合了西夏瓷的粗獷與中原瓷的典雅,每一道紋路都流淌著母親河的樸實與深沉。據統計,當地已恢復古法燒制技藝的12類器型中,茶具、文房用品等文創產品年產量逾萬件,其中30%通過跨境電商銷往阿拉伯國家,“舊法新用”成為文化交流的新載體。
母親河從根本上孕育了黃河古瓷。寧夏中衛段黃河水攜帶的泥沙富含高嶺土、石英等礦物質,經年沉積形成了獨特的“膠泥層”,這意味著其可塑性遠超普通陶土,非常適合用來制作瓷器。非遺傳承人王永勝團隊俯身田野,經過三年之久的實地調查,在黃河灘涂20余處取樣點中,最終鎖定了常樂鎮一段古河床的紫紅色黏土,作為黃河古瓷生胚捏制的最佳原料。“這些(黃河)泥要過淘洗、陳腐、練泥等18道工序,光淘洗環節就得沉(淀)7次,不去除里面沙礫做不出來好瓷器。”王永勝介紹,這種“黃河澄泥”的特別之處就在于:燒制出的瓷器敲擊回聲有如金石碰撞,釉面會隨光線變化而呈現“朝霞泛金”的華貴效果,被業內收藏家稱為“黃河窯變”。
黃河古瓷制作技藝的復興背后,藏著一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考古發現表明,中衛地區早在北宋時期就有民窯燒制黑釉瓷,元代因黃河改道導致窯址湮沒。當地在黃河防洪工程清淤時意外挖出明代龍紋瓷片,促使政府啟動“黃河古瓷復興計劃”。項目組聯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比對出土文物與現存工藝,還原出“黃河泥釉”配方——以特定比例混合黃河泥與賀蘭山長石,在1280℃~1400℃高溫下燒制,成品吸水率低于0.5%,達到現代高端瓷器標準。
黃河古瓷的重整旗鼓,還需感謝媒體人姚思杰創辦的“品衛文創園”。這座由廢棄工廠改造的文化空間,已成為中衛黃河文化創意產業的標桿。姚思杰團隊在2021年啟動“黃河古瓷復興計劃”,投資建立專業柴窯和研發中心,邀請了非遺傳承人王永勝等12位匠人駐場創作。“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做黃河瓷,這項技藝可能就失傳了。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復原技藝,更要讓古瓷走進現代生活。”姚思杰介紹,文創園首創“前店后坊”模式,所有來體驗的游客可以親眼見證黃河泥從淘洗到成瓷的全過程,這種沉浸式體驗無形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2022年,黃河古瓷制作技藝入選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品衛文創園園區內設置200平方米的“黃河文明微展館”,通過3D投影技術還原了元代窯址的發掘場景,并有序陳列出明代龍紋瓷片等珍貴復刻品。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非遺+電商”的創新模式——2023年建設的數字直播間,讓黃河古瓷通過直播帶貨走向全國,單場觀看量上萬人次。姚思杰還策劃了“黃河手造節”,每年秋季集結黃河流域非遺傳承人進行技藝展演,2023年活動期間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百萬大關。
如今,黃河古瓷正成為講述黃河文化的新媒介。中衛沙坡頭景區非遺工坊產出的作品經素燒后能永久保存黃河原泥的赭紅色,游客來此可體驗“黃河泥拉坯”的經典手工藝;設計師張雯開發的“九曲紋”系列茶器,將黃河河道衛星地圖創造性地畫為浮雕紋飾,單款年銷售額達百萬元。同時,在品衛文創園的推動下,“九曲黃河”系列茶器更將衛星地圖轉化的河道紋路與非遺鏨刻工藝深度結合,榮獲2023年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文創園還與中衛中小學合作開發研學課程,讓孩子們用黃河泥制作簡易陶器,每年參與學生超過5000人次。
值得補充的是,黃河古瓷的新生還促進了大家所關注的生態問題——黃河水土流失、泥沙堆積問題的解決——每燒制1噸黃河古瓷,可消耗約3噸清淤泥沙,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河道治理的雙贏。“每件古瓷都是黃河的DNA密碼,”姚思杰說,“我們正在做的,是把母親河的基因編碼進當代生活。”正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所言:“捧起一件黃河古瓷,觸摸的是黃河的筋骨,聽見的是文明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