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則
國師三喚
國師三喚侍者,侍者三應。國師云:“將謂吾辜負汝,元來卻是汝辜負吾。”
無門曰:國師三喚,舌頭墮地。侍者三應,和光吐出。國師年老心孤,按牛頭吃草。侍者未肯承當,美食不中飽人餐。且道,那里是他辜負處。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
頌曰:鐵枷無孔要人擔,累及兒孫不等閑,欲得撐門并拄戶,更須赤腳上刀山。
一
譯文參考
國師三次呼喚侍者,侍者也三次回應。國師感嘆道:“我原以為是我辜負了你,沒想到卻是你辜負了我。”
無門禪師對此評論說:國師的三次呼喚,如同舌頭掉落般執(zhí)著于言語;侍者的三次回應,雖自然卻未能真正承接禪機,如同將光芒混同于俗世。年邁的國師內心孤寂,像強按牛頭吃草般急切想點撥侍者;而侍者卻不愿承擔禪法,如同飽腹之人對美食無動于衷。這辜負之處在于——當國家清明時,才子因這樣的一個時代而得到重視而顯貴;富裕人家的孩子嬌慣,難懂平凡的真意。
頌曰:傳承禪法如同背負無孔鐵枷(無法解脫的沉重責任),甚至累及后世子孫;若想真正支撐佛法門庭,必須像赤腳攀刀山般以無畏精神踐行修行。
二
南陽慧忠禪師
國師,就是南陽慧忠禪師。
南陽慧忠禪師(約675年—775年),俗姓冉,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唐代禪宗高僧,六祖惠能五大宗匠之一 。他自幼沉默寡言,十六歲聽聞六祖惠能之名,毅然前往曹溪參學,以“自受五蘊之身后,不記生緣”之答展現悟性,得惠能心印 。此后隱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余年,潛心禪修,聲名遠播,弟子逾萬 。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均禮遇為國師,曾居長安千福寺、光宅寺弘法,圓寂后謚號“大證禪師” 。
慧忠的悟道源于對六祖禪法的直契。初見惠能時,他以“不記生緣”破除對世俗因果的執(zhí)著,直指心性本空 。隱居期間,他通過“身心融為一境”的禪修實踐,體悟般若空觀與中道實相,主張“佛性遍在萬物”,甚至提出“無情說法”的獨特見解,認為草木瓦石皆具佛性 。
慧忠的禪法以“直指人心”為根本,融合般若三論與禪教合一思想:空有雙融,強調“萬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主張破除對“有無”的二元對立,以“無所得”為究竟 。無情說法,認為佛性超越有情與無情的界限,翠竹黃花皆是法身般若的顯現 。禪教并重,批判南方禪者輕視經典的傾向,主張“注經須契佛意”,以經律為禪修根基,反對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隨意性 。
慧忠以隨機巧說、隱喻公案著稱:善用生活化譬喻,如以“碗水七米一箸”駁斥紫璘供奉的經院式注解,揭示“佛法不離日用” 。通過“國師三喚侍者”“無縫塔”等公案,直擊學人執(zhí)念,激發(fā)自性覺悟 。與帝王對話時,以“浮云無住”“黃金充一國”等詩偈闡釋禪理,融合治國之道與心性修持 。
南陽慧忠將獨創(chuàng)的“圓相”禪法(以圖形符號表達禪意)傳予侍者耽源應真。耽源不僅繼承了慧忠的禪學精髓,還成為溈仰宗形成的關鍵人物。他嚴格遵循慧忠“吾滅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彌(指仰山慧寂)大興此教”的預言,將九十七個圓相圖本傳授給仰山慧寂。耽源在吉州耽源山弘法,與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禪師交流禪法,展現了深厚的禪學造詣。
作為六祖法脈北傳的關鍵人物,慧忠與神會共同推動南宗禪在北方的發(fā)展 。雖未直接開宗立派,但其禪教融合的思想影響了后世禪宗與華嚴宗的互動,弟子耽源傳其“九十七種圓相”,侍者應真承其機鋒,成為禪門重要話頭 。他主張的“無情有性”更成為禪學與天臺宗對話的橋梁,彰顯唐代禪宗多元融合的特質 。
三
耽源應真禪師
耽源應真禪師(約8至9世紀)是唐代禪宗重要人物,其生平雖缺乏詳細記載,但通過禪門公案可窺其悟道與傳承脈絡。他早年曾參學馬祖道一未悟 ,后成為南陽慧忠國師侍者,在慧忠“子啐母啄”式的點撥下開悟。
最具代表性的悟道機緣是“青梅供養(yǎng)”公案:慧忠以“佛不受供養(yǎng)”破其執(zhí)念,又以“我無果子”引導其超越形式,最終應真體悟到“供養(yǎng)即非供養(yǎng)”的空性本質 。他繼承并發(fā)展了慧忠的“九十七圓相”禪法,將這一以圖形示法的獨特教義傳予仰山慧寂 ,促成溈仰宗的形成。應真晚年駐錫吉州耽源山寶安寺弘法 ,圓寂后弟子設齋時,他以“不斷世諦”回應祭祀本質的詰問,彰顯“不落兩邊”的禪境 。作為連接慧忠與溈仰宗的關鍵人物,其“圓相”傳承及機鋒教學深刻影響了禪宗發(fā)展脈絡。
四
子啐母啄
如母雞啄殼與雛雞破殼需同時發(fā)力,師徒互動需契合心性覺醒的臨界點 。侍者雖在國師身邊多年,卻始終未達“啐”的臨界狀態(tài),導致國師的“啄”成為單向施力,猶如“按牛頭吃草” 。
國師以“喚侍者”這一日常行為為禪機,看似溫和卻暗藏深意 。是一個禪者對學人的顧念。
釋迦拈花,迦葉微笑,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國師拈花,侍者卻沒有“微笑”的相應,不對機。
國師是老婆心切,三喚之意切,倒是侍者辜負了這心意。
“將謂吾辜負汝,元來卻是汝辜負吾。”
老禪師還是留下機會,給出了這個話頭,等待侍者回到回頭轉腦,自見本性。
這則公案,也是千年論不休。看禪師喚的何嘗是侍者?更是千千萬萬的眾生!
應也好,不應也罷,關鍵在于直下的承當,正在這個當下,哪個是應者的本來面目?
五
無門一論
無門慧開禪師的闡釋,也只是眾論中的一論,可參考。
國師三喚,舌頭墮地。
國師三次呼喚侍者,無門禪師以“舌頭墮地”比喻國師過度依賴語言,落入執(zhí)著 。“為喚而喚”,則失去直指人心的力量,如同舌頭脫落、失去功用 。三次呼喚本可視為“破執(zhí)”的契機,但國師可能因年邁心切,試圖通過重復動作強行點撥侍者,反成“有為法”,違背禪宗“無心而應”的原則 。這是慧開禪師的看法,觀點。
侍者三應,和光吐出。
侍者三次回應“在”,看似自然如“和光同塵”(道家語,意為與萬物和諧共存),實則未達禪機 。無門認為侍者僅停留在“應聲”的表層,未真正承擔自性覺悟的責任 。侍者雖日日隨師,卻未打破主客分別。其應答如“對山空喊”,僅機械反射,未觸發(fā)內在覺性,故被斥為“和光吐出”——光芒外露卻未內照 。
國師年老心孤,按牛頭吃草。
國師年邁,急于傳法,如同牧民強按牛頭逼其吃草 。禪宗強調“啐啄同時”(師徒機緣契合),若學人未至悟道臨界點,強行點撥,事倍功半,乃至于無功而返 。
此句無門慧開禪師批評國師未順應侍者根器,反以權威施壓。正如趙州和尚所言:“如暗里書字,文采已彰”,禪機本應自然流露,而非刻意強求 。
侍者未肯承當,美食不中飽人餐。
侍者因“自性飽足”的錯覺(已滿足于現狀),拒絕承擔覺悟責任,如同飽腹者面對珍饈無動于衷 。
且道,那里是他辜負處。
師徒互“辜負”,實為禪宗對“主客二元”的終極否定。國師以“我”為出發(fā)點,認為應喚醒侍者;侍者以“應諾”為責任,卻未悟“應答者即自性” 。二者皆困于“能所對立”,未能體認“無孤負者,亦無被孤負者”的空性 。
僧人問玄沙師備“國師喚侍者意旨”,答曰“卻是侍者會”。此句點破:侍者應答本身即是自性呈現,但需超越“會與不會”的分別 。
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
以“國清才子”喻禪門興盛時,學人易因聰慧自矜(如侍者機械應答);以“家富小兒”諷侍者如同嬌慣子弟,沉溺既有認知(如飽腹者拒食),難悟日常中的禪機 。
此句呼應“美食不中飽人餐”,強調修行需破除優(yōu)越感與分別心。正如趙州茶、云門餅,禪機往往藏于粗茶淡飯,而非珍奇玄談 。
無門禪師以“鐵枷無孔”“赤腳上刀山”作結,揭示禪法傳承的沉重與超越二元對立的決絕 。國師與侍者的“辜負”,本質是未能勘破“喚者與應者同一自性”。唯有如瑞巖禪師“自喚自答”、洞山良價“睹影開悟”,方能跳出主客桎梏,于尋常應答中見文采彰然 。
六
三喚三應正么時
正是花開正盛日
落花有意付禪機
流水無情辜負此
刀山火海赤腳履,工夫成熟梅子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