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一些家長說:
孩子就是慢,做事就是拖拉,從小就這樣,什么辦法都用過了,一直沒變。
拖拉不僅變成了父母定義孩子的標簽,也成了孩子貼給自己的標簽。
孩子有了拖拉的標簽后,就像拿到了尚方寶劍,開口為自己辯解:
我天生就做事慢,我就是有拖延癥。
當孩子面對拖延,一方面給自己貼標簽,一方面又在內心否定自己。
過多的否認以及正當的理由,讓孩子根本沒有動力改變和突破。
如果父母覺得拖延是孩子骨里子無法改變的東西,那么真的會如父母所料,孩子越來越拖延。
有些家長也說:
我的孩子就很拖延呀!早上叫起床,根本叫不醒,十個鬧鐘都讓孩子紋絲不動,眼都不睜開一下。
家長會說:
我要是不叫孩子個把小時,孩子一定會睡一天的。
孩子也會說:
我是真的醒不來。
不知道大家發現一個邏輯沒:
家長堅定的認為只要自己不持續叫孩子,孩子根本不會醒。而孩子則堅定認為自己是真的醒不來,而不是不想醒。
標簽不是貼在孩子的定義里,而是刻入了心里和印記中,從而變得自證。
沒有孩子生來是拖延的,只不過是被父母催促太多,管得太多,反而止步不前了。
對于父母來說,既不要管孩子太多,又不要增加孩子的壓力和內疚心,一邊給孩子催到飛起,一邊過度批評和指責。
見不得孩子拖延,又心急如焚的想要糾正。如此一來就將來孩子推上了加速拖延的習慣。
父母可以用這4個心理學妙招來幫助和套路孩子減少拖延:
第一個妙招:提示目標和方向。
青少年的大腦功能發育不完全,自控能力相對較弱。
在自控力弱的情況下,孩子的目標和方向感就容易偏移。
這時父母不要總是提醒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也不要催促快點再快點。
父母只用提醒一個目標和方向就可以,而不要過度參與瑣碎的日常。
要做到抓大放小,只提醒原則和底線的事情,切記不要想反復提醒,反復強調,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對抗。
點到為止的提醒,只圍繞著總目標和大方向不偏航即可。
第二個妙招:減少孩子自責和內疚。
拖延和不自律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糾正最多,吵得最兇的。
孩子原本就會因為拖延責備自己,這時父母要是再一頓批評和指責,會消磨掉孩子原有的那一些自責之心。
反而跟父母硬扛起來,也容易把責任的鍋甩給父母。
成年人還會不自律,何況是孩子。
孩子這次沒做好,父母寬容一點,跟孩子溫柔提醒下次規避一下就行。
沒必要火氣爆炸,上綱上線跟孩子較真。
孩子的過度自責以及父母的過度批評,都會讓孩子的自控力變弱,也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父母批評多了孩子會煩,不批評孩子又不做,這樣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第三個妙招:避免過度標簽化
孩子一旦認定“我就是一個拖延的人“,就會合理化自己的拖延。
做事拖延也會變得心安理得,大有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無力感。
這跟父母反復提醒孩子是個拖延的人,一點都不自律,一點都不自控有關。
父母嫌棄孩子拖延,嫌棄孩子做事慢,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心理暗示:
我做什么都不行,我原本就這么慢。
孩子也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律,于就是很自然而然將拖延進行到底了。
第四個妙招:建立獎懲系統
對于孩子拖延這件事,也可以建立獎懲。
獎懲的原則以正面反饋為主,哪怕孩子做到一點點,也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
孩子能自主完成作業,能按時出門,能準時起床,能主動學習,就不要吝嗇對孩子的夸獎。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看見了,孩子就會越來越有信心做好更多的事,以更快的速度做事。
懲罰的話,就讓孩子自己面對拖拉的結果,自個作的自己受。
父母點到為止,做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允許孩子多吃幾次拖延的虧,才能長記性,讓孩子親身經歷,改變時才會更加自覺和主動,慢慢走向自律小能手蛻變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