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王一理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4月20日,谷雨。作為春季最后一個節氣,雨水潤澤大地,萬物蓄勢生長。
喬進雙梅 圖據受訪者
在四川樂山馬邊彝族自治縣,人們會用手工刺繡的方式,將繁茂花朵、春日盛景,一針一線繡進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當中,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谷雨來臨之前,封面新聞記者走進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各色文創產品琳瑯滿目。繡娘們正忙碌著壓條、拉絲、繡花樣,對面立著幾部手機。繡娘們手上的針線不停,不時抬起頭來對直播間的觀眾講解彝族刺繡的歷史與當下的創新。合作社的創辦人——全國人大代表、小涼山彝族刺繡項目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喬進雙梅,講述了傳承非遺的心路。
喬進雙梅作品 圖據受訪者
01
將向往的生活繡成詩
谷雨之后,繁盛的春漸遠,盛大的夏將至。在自然與人文交相呼應的節氣里,馬邊的繡娘們還會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景,用手工技藝給予表達。
喬進雙梅告訴記者,她是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愛上了彝繡,八九歲時學著拿針,十歲左右便能在布片上繡出各種栩栩如生的花朵。
彝族刺繡以獨特的針法技藝聞名,刺繡紋樣多取材于當地自然風物,用簡潔的幾何線條表現山川草木。“我們的靈感通常來源于平時所見到的事物,以及花草樹木的更迭變化。”喬進雙梅表示,服飾上刺繡記錄了以前人們對自然的樸素認知。
“小時候,我常看母親繡花。”喬進雙梅說,彝家女子的手,繡得出山河,就撐得起家。
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的繡娘們直播刺繡(攝影:曾潔)
采訪的過程中,喬進雙梅和繡娘們徐徐展開一幅清明上河圖——這件4米長、50多厘米寬的巨作,不是故宮的鎮館之寶,而是她們七八個繡娘用兩三年的時間繡制而成,儼然成為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的寶貝。
一位繡娘自豪地介紹,卷軸上沒有底稿,她們4個人從“畫卷”的四個角落往中間繡,僅僅用最簡單的“十字繡”針法接力完成,遇到極其考驗針法地方,喬進雙梅親自上陣參與。這幅作品收藏在合作社里輕易不對外顯示,曾有商人愿意出數十萬購買,但她們始終不舍得出售。
02
“老手藝”變成“新飯碗”
據了解,彝繡歷史源遠流長。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公元223年,諸葛亮拜“叟帥”孟獲、孟琰、爨習為將,其夫人在蜀習得漢繡,傳授昆叟女子,形成彝繡。
彝族刺繡形制豐富多樣,并將棉羊毛作為絲線的主要材料。顏色上,以黑、黃、紅三大原色為主,其他顏色多作點綴和勾勒,色彩多元化;圖紋上,主要以器物、人物、植物、動物等圖案為主;針法上,有盤繡、貼繡、補繡、壓邊繡、剪貼繡,樣式立體,多元化。
喬進雙梅和她繡的自己(攝影:曾潔)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邊彝族刺繡技藝第五批次入選縣級名錄批次級別。
2015年,喬進雙梅憑借技藝精湛的刺繡手藝,成立馬邊彝族自治縣首個刺繡專業合作社——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在馬邊廣場有一個超300平方米集展示展銷、網絡銷售、線下體驗、研學交流等為一體的展廳,在華西大道有一個60平方米的加工、銷售實體店。累計帶動800余人增收,每年實現增收產值1000余萬元,成為當地就業增收致富的“法寶”之一。
由此,喬進雙梅成功當選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2021年2月26日,她還當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頒獎詞寫道:“小小手中線,在她手里繡出了一片彝族壯麗的山河;件件藝術品,在她心中奏響了一首共同富裕的贊歌。”
馬邊花間刺繡專業合作社用零投入、零成本、零風險“三零模式”,帶著當地女性將“老手藝”變成“新飯碗”。如今,更是搭上直播帶貨的“快車”,白天繡花,晚上直播拓寬銷售渠道。“現合作社900多位繡娘,人均年收入增收超1.5萬元。”她說。
喬進雙梅和她們繡制的《清明上河圖》(攝影:曾潔)
03
針腳續寫“天雨粟,人織夢”的新傳說
喬進雙梅攜團隊把彝繡的傳統紋樣和現代元素結合,研發了各種產品——從西裝領口的圖騰刺繡,到彝繡熊貓娃娃;從絲巾上的云紋漸變,到車載香囊的立體盤繡,都有刺繡的紋樣風格。
為了開拓市場,喬進雙梅跑遍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從南到北的繁華大都市都去過,花光了積蓄。但努力沒有白費,她最終推出了受市場歡迎的繡品,這類繡品既保留了彝族刺繡的風格,又結合時尚進行了創新,色彩鮮艷,一經推出,好評如潮。
如今,喬進雙梅朝著更大的目標前進,準備成立一家更大的彝繡加工廠,召集更多的繡娘加入到手工創業中。同時她還希望能通過彝族刺繡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其他彝族產業走向世界,實現全地區的共同富裕。
04
傳說倉頡夢中選擇的獎賞
除了“雨生百谷”,谷雨還與“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緊密相連。傳說中,倉頡,這位軒轅黃帝的史官,仿照星斗、山川的形態以及鳥獸的足跡,創造了漢字。上天對其成就贊賞有加,決定給予豐厚獎勵。倉頡在夢中被告知可以選擇任何獎賞,他只希望天下蒼生都能飽腹。于是,第二天,天降谷粒雨。黃帝得知此事后,將這一天定為節日,即“谷雨”。《淮南子》中對此有所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這一傳說影響深遠,至今在我國部分地區,仍保留著谷雨祭祀“漢字始祖”倉頡的習俗,如倉頡故鄉陜西白水縣依舊延續著“谷雨祭倉頡”的傳統。2014年,“倉頡傳說”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谷雨時節,新一代繡娘們正以針為筆,續寫著“天雨粟,人織夢”的新傳說——這或許便是對倉頡精神最生動的當代詮釋:讓古老文明在創新中生生不息,讓文化基因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明朝知谷雨,無策禁花風。”谷雨既是春的告別,亦是夏的序曲。在美好的日子里,走近“繡娘們”,欣賞她們的作品,感受細密針腳里的呼吸與心跳,何其美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