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從南京城里走出三位日軍軍官來到竹鎮新四軍駐地。他們奉敵酋岡村寧次之命與新四軍談判投降問題,這比芷江洽降早了近一周。其實就在日軍投降之前,新四軍就已經把南京城給團團圍住了。
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期間敵后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裝力量,從成立時候的區區一萬多人,發展到抗戰勝利后的30萬人,上千萬革命群眾,新四軍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相比于國民黨軍在抗戰末期還在潰敗的慘狀,新四軍的發展可以說是十分迅速,在抗戰勝利之前,新四軍已經控制了安徽,江蘇等地的大部分地區,連南京都陷入了新四軍各根據地的包圍之中,日軍一直想要除掉新四軍,但是卻毫無辦法。
從1945年的華中抗戰形勢圖可看到,日據的江蘇大城市和交通線全都為抗日根據地所包圍,這種包圍,使投降前的日偽軍,到了連“出門”都難的地步。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張云逸把師部設在了距離南京不遠處的一座縣城,粟裕第一師在蘇中,蘇南開辟了大片根據地,葉飛還一度打到上海郊區,炸毀虹橋機場四架飛機。
抗戰后,日軍本有意向新四軍投降,但是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日軍最后還是沒有向新四軍投降。從1945年8月15到9月2日,江蘇抗日軍民開始進攻拒不繳械的日偽軍,殲敵1萬多人,解放縣城26座、重要市鎮100多個,在華東占據有利態勢。但是國民黨軍此時卻調兵遣將,把龜縮在西南地區的國軍主力全都調了出來,搶占華東,華南,華北,東北等各大城市。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共把目光盯向了東北,并命令八路軍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率所部1.3萬官兵和2000名干部立刻開赴東北地區,最先到達東北的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曾克林部,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從區區4000多人發展到了八萬之眾,在蘇軍的配合下接收了東北的各大城市,還繳獲了大批的武器裝備。
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在東北發了大財的曾克林前往延安匯報工作,此時主持工作的劉少奇在聽完曾克林的匯報,連夜著急政治局委員開會,最后決定放棄南方所有根據地,并從其他根據地抽調十萬官兵和兩萬名地方干部,搶占東北。這一會議后來發報給在重慶的毛主席后,得到了他的同意。
不久后,劉少奇又根據形勢變化,提出在東北“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部署。1946年6月下旬,我軍在東北總面積70%的“兩廂”建立了根據地,根本改變了國共雙方的戰略態勢,為解放東北全境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基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