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福建省東南部的泉州市,泉州境內人文積淀豐厚,歷史古跡眾多,宗教文化更是舉世聞名,弘一法師與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因緣甚深。弘一法師,在人生最成熟的階段選擇了泉州,他的言傳身教,也促成了這里多元豐富、兼容開放的宗教文化特色。在閩南一帶寺院民居,至今還保留大量法師的墨跡、刻石、匾額、楹聯。
閩南民間多有弘一法師的墨寶留存。蓋因法師以字結緣,以字弘法,有求必應,索其字者絡繹不絕。弘一法師通常來者不拒,“多寫字以結善緣”但“非佛書不書”,多為人書寫對聯、中堂等,籍此以宣傳佛教。《華巖集聯三百》等是弘一法師最常書寫以贈人的文字。在承天寺居留期間,也是他一生寫字較多的時期之一。故承天寺重修的“月臺別院”門口,特意備注“弘一法師贈字處”。
01
弘一法師的書法拓片《向善積福》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著稱。弘一法師的書法不僅在藝術價值上得到了高度評價,而且在精神層面上也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他的書法拓片作品中蘊含的寧靜、空靈之氣韻,以及“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思想,都是通過筆墨傳達出來的。因此,將弘一法師的書法拓片《向善積福》作品掛在家中或辦公室,不僅能夠裝飾空間,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個人的氣場、心境和影響力。
02?
03
04
佛是什么?怎么書寫才能覺得這就是佛,或者說佛就應該是這樣。筆墨氣韻中所呈現的精神氣韻,就是佛所具備的氣度精神。讀見觀經悲欣交集而圓寂的弘一法師,寫的佛字,柔至無骨,卻又至柔至剛,經脈盈潤,分明融通透徹生死,悲之如何,欣又何如?即是佛也。
05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觀音從古至今寓意主要有四點,寓意一: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在人們的心目中,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寓意二: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觀音菩薩是世人的護佑之主。寓意三:送子送福。寓意四:事業有成,財源廣進 “觀音”諧音“官印”。
06
07
08
“觀”是一種觀智,能觀的智慧;“世音”是所觀的境界。這能觀的智慧,觀這個所觀的境界,觀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境界、所有一切的音聲。
這音聲,有苦聲、樂聲,有善聲、惡聲,有好聲、壞聲,觀世音菩薩觀看世界種種的音聲,他就遂心滿愿──眾生無論求什么,向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一定會遂心滿愿。
09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被稱為“經中之經”,全篇260字,文雖簡略,深奧微妙,濃縮了600卷大般若經的要義。自唐朝以來,手書心經的書法名家數不勝數,歐陽詢、趙子昂、董其昌、文征明、乾隆、康熙等人都經典墨跡傳世。今天,我們只說一家,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弘一法師的楷書《心經》,全篇流露出一種平靜淡然的氣息。正所謂書法即佛法,心凈才能心靜,從弘一法師的這篇《心經》里你能充分的感悟到。
10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愿品》前言
普賢菩薩十大愿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一一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世稱十大愿王,具足無量大行、弘深誓愿,是大乘菩薩行大愿的代表,被譽為“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象征理德、行德,勸人不要空想,要動手去做去實賤。
11
金剛經中的四句偈語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四句偈語出自《?金剛經》?,?強調一切依靠因緣而生起的世間法,?如同夢幻泡影一般,?稍縱即逝,?變化無常。?它們處于不斷的生滅之中,?如果能以這樣的觀點去看待一切得失,?就不會讓自己執著于各種變化無常的現象,?從而能徹底放下執念,?找到自己的清凈自性,?不會被現象所束縛。?這種觀念與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相呼應,?強調一切隨緣,?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鍛煉平等心、?清凈心。
12
《華嚴經》卷第六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這些偈語對所有尋求心靈解脫和智慧的人的啟示。它們教導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自我,以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13
14
弘一法師說:“佛不用天天拜,心需要天天修。福報不是爭來的,而是用自己行為修來的;財運不是求來的,而是用自己的善心修來的。心若向善,歲月安暖。”
15
弘一法師言簡意賅地說:“見我字,如見佛法。”他就是通過書法不遺余力地弘揚佛法,而書風也由在俗時的絢爛蛻變為平淡、稚拙,這是修行佛法后心靈的跡化。他的書法藏鋒入紙、線條圓渾,字形更是打破棱角,形散神不散,泯滅鋒芒、氣息內斂,有一種超然物外、安然恬靜的禪趣。
他弘揚佛法,不遺余力;廣播福田,澤被緇素。僅書寫『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及各種條幅、聯句就不下一萬幅。
16
“否極泰來”原意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比喻厄運終結而好運到來。
否極泰來-成語出處《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 在?《易經》中,“否”和“泰”是兩個卦名,其中“泰”是吉卦,代表順利;“否”是不吉的卦,代表不順利。這個成語意味著當事情壞到極點時,就會向好的方面轉變。因此,“否極泰來”傳達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鼓勵人們在困境中保持信心,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
17
弘一法師皈依佛門之后,以書法弘揚佛法,經常書經文佛號弘法結緣。弘法布道之時與誠心禮佛的居士交往較多,因此常為虔誠禮佛的居士題寫佛教偈語的書法作品祈福消災,并被居士所供養。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善用其心者,見佛喜悅,聞法生歡喜,行善不執著,佛緣最深,諸佛贊嘆。誠愿大眾消業凈障,六時吉祥,諸災不生。
18
茶,自古“慕詩客,愛僧家”,大閩茶山遍地,似乎更對修行人的“味”。
茶自古是和佛聯系在一起的,大詩人蘇東坡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說的就是茶中有禪,禪茶一味。禪機需要用心去“悟”,而茶味,則要靠“品”而得。品茶是高潔的精神享受,如向佛一般不可玷污。
“究竟清涼”四個字,是在提醒坐禪者,安住身心,無煩惱,無雜念,心清靜自然清涼。外物只是媒介而已,清涼的是內心,由內而外的清涼,方稱得上“究竟清涼”。佛教里的清涼:是指身心都得到清凈,滅除了煩惱,如釋重負,舒暢無比。
在文化和文學作品中,清涼常被用來描述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或是內心的寧靜狀態。例如,寺廟或山間的清幽之地常被描述為清涼之地,意味著這里遠離喧囂,是一個尋求心靈寧靜的好地方。
在泉州承天寺的月臺別院,就掛著一塊寫有“弘一法師贈字處”的牌子,因弘一法師當年駐錫此地時,前來索其字者絡繹不絕,別院內也有一座正伏桌寫字的弘一法師蠟像,可以想象,當年弘一法師就是這樣“多寫字以結善緣”且“非佛書不書”,借以宣傳佛教。
弘一法師曾言:“我覺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藝術在于從學佛法中得來。要從佛法中研究出來,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地步。”其亦有言“朽人的字就是法”,也可見“以字結緣”的佛愿。
來源:文人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