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車浪潮席卷的當下,“智駕”功能成為了各大車企競相追逐的熱點,消費者也對其寄予厚望,仿佛擁有它便能開啟未來出行的新篇章。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繁華表象下,一位小鵬P7+車主的微博投訴,卻引起了人們對新能源車產業的關注。
智駕夢碎:37天的噩夢開端
根據車主的描述,今年2月16日,車主滿懷憧憬地提走了心儀已久的小鵬P7+,然而,這份喜悅僅僅維持了37天。3月24日,車輛在正常行駛中突然全車攝像頭集體罷工,智能駕駛系統黑屏、碰撞預警失效,中控屏上滿屏的警報提示讓車主驚出一身冷汗。聯系售后、各種重啟和遠程修復后終于恢復正常。但僅僅4小時后,故障再次上演,這次,售后告知車主,問題無法遠程解決,必須進店維修。
3月30日,車主從永川驅車前往重慶某小鵬汽車售后中心,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維修,得到的答復卻是軟件系統缺陷,刷新系統失敗,需等待工廠設備再次嘗試,最壞結果可能是更換電腦主板。更令車主生氣的是,面對車主的擔憂與訴求,售后以“未達退換標準”為由,讓車主找律師團隊。車主只能開車回永川等“工廠設備”,等待他們第三次維修。
4月3日,第三次維修的結果依舊令人失望,軟件刷新未能解決問題,中控屏依舊是驚嘆號,攝像頭、碰撞預警、智駕功能無法啟動。面對這樣的結果,售后中心提出了更換主板硬件的方案。車主氣笑表示,新車僅用一個多月,就面臨如此重大的維修,車主表示嚴重質疑。
維權之困:消費者的無奈與抗爭
面對這樣的質量問題,車主的訴求簡單而直接——更換一臺通過質量檢測的新車。車主的憤怒與無奈,折射出的是廣大消費者在面對智能汽車質量問題時的共同困境:維權難、索賠難、信任難。
事實上,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往往面臨著諸多難題。一方面,智能汽車的技術復雜性使得故障原因難以快速準確判斷,消費者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收集證據、與廠家溝通;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在處理消費者投訴時,可能存在溝通流程較長、反饋不夠及時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
行業深思:智能汽車的質量、責任與未來
小鵬P7+智駕失靈事件為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敲響了警鐘。在追求技術創新與市場擴張的道路上,企業絕不能忽視質量把控與售后服務這兩大基石。面對消費者投訴,企業應迅速組織專業團隊進行調查處理,及時給出解決方案。良好的售后服務不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口碑。
從車主的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對小鵬汽車從期待到失望的轉變。面對車輛出現這樣的智駕故障,車主無法接受更換電腦主板的維修方案,在更新系統軟件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車主的換車需求,能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嗎?
律馳駕道觀點
小鵬P7+智駕失靈事件退換車條件分析
根據《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的相關條款,我們針對小鵬P7+智駕失靈事件,來進行是否符合退換車條件的深入分析。
一、本案不符合汽車三包規定第23條直接退換車的條件
汽車三包規定第23條規定,家用汽車產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60日內或行駛3000公里內(以先到者為準),若車輛出現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燃油泄漏或動力蓄電池起火等特定質量問題,消費者可直接要求退換車。本案核心問題為智駕系統(攝像頭、碰撞預警等)失靈,屬于智能駕駛功能故障,并不屬于第23條明確列舉的嚴重安全故障類型。因此,本案無法直接適用該條款主張退換車。
二、是否適用第24條退換車條件?
我們進一步根據第24條的規定,對退換車條件來進行詳細分析:
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兩次修理未解決(第24條第1款第1項)
關鍵點:智駕系統失靈(如碰撞預警失效)是否構成“嚴重安全性能故障”?
法律界定:根據《家用汽車產品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判斷指南》,“嚴重安全性能故障”需直接危及人身財產安全且無法正常行駛(如剎車失靈)。
本案情形:智駕系統故障可能導致安全隱患(如無法預警碰撞),但若車輛仍可人工駕駛,則可能被認定為“功能缺陷”而非“嚴重安全故障”。因此,本案暫不滿足該項規定的退換車條件。
同一質量問題修理超4次或累計修理超30天(第24條第1款第4項)
本案事實:車主在37天內因同一智駕系統故障進行了3次維修,但問題仍未解決。
法律適用:若故障屬于“同一質量問題”,則需累計修理超過4次(即5次以上)方可退換車,本案尚未達標;同時,3次維修累計耗時若未超過30天,亦不滿足該條件。因此,本案目前不符合該項規定的退換車要求。
關鍵部件更換2次仍無法使用(第24條第1款第2、3項)
三包范圍:第24條列舉的部件包括發動機、變速器、動力蓄電池、轉向系統等,未明確涵蓋智駕系統控制模塊,存在法律解釋爭議。因此,若僅因智駕系統故障導致的主板更換,目前尚難以直接適用該條款主張退換車。
三、行業警示與建議
本案反映出汽車三包規定亟待完善的問題。當前三包規定主要針對傳統機械故障,對智能駕駛系統等新型技術問題缺乏明確界定。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推動修訂三包規定,將智能駕駛系統納入“關鍵部件”范圍;
明確“軟件缺陷”導致重大功能失效的退換車標準;
建立第三方技術鑒定綠色通道,降低消費者舉證成本。
綜上所述,小鵬P7+智駕失靈事件目前尚不滿足《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中第23條和第24條的退換車條件。但此事件為智能汽車產業敲響了警鐘,提醒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注重質量把控與售后服務體系的完善。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也應及時跟進,以適應智能汽車技術發展的新趨勢,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汽車法律糾紛,就找律馳駕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