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有三場半馬開跑,2025北京半程馬拉松、北京城市副中心馬拉松和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
前兩項賽事都參加過。第三項賽事是首次舉辦,跑道上的人形機器人獲得了相當關注度,央視有報道,一些視頻號也有直播。
所在的跑步群里,大家談及此事都有些感慨,難道人以后要被全面代替了么,連馬拉松也不用人跑了?
有人說,它們在春晚上跳過舞,跑這兩步還不是小菜一碟。有人認為,就是踩下電門而已,最多中途續個電。
當直播和現場的畫面發來后,大家發現武裝了鋼筋鐵骨、有了AI加持的機器人并沒有想象中表現那么好。
首先,幾乎每個機器人身邊都有一到三個工作人員,不斷提供各種保障和支持工作。
其次,比賽過程中,不斷有機器人跌跌撞撞乃至摔倒,零件跌落,甚至頭顱亂滾。
最后,天工機器人以2小時40分42秒奪得第一,這個成績離人類半馬最好成績(56分42秒)有一段距離,奪冠的天工機器人也在17公里處摔倒換電。
看到這里,大家紛紛表示放心了,看來機器人也沒那么靠譜,技術并沒有達到想象中先進,我們離被替代還遠著呢。
《三體》故事里,科技水平遠高于地球的三體星人因生存環境惡劣決定入侵地球。人類得知這個消息時,離三體星人到達地球還有400年。
對于當時的地球人來說,三體星人入侵不會有多大影響,他們沒人能活上400年。但如果不做些什么,人類的后代便將變成農場里被豢養的火雞,或者用劉慈欣其他短篇小說常用的一個詞,小家禽。
于是人類開始了反擊過程,制定面壁計劃,試圖在科技鎖死、24小時被監控的情況下逆轉未來,經歷了一番挫折后,主角?羅輯設計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反制措施,逼退了三體星人。
這里有個細節,當得知三體星人將侵掠地球時,人類曾一度陷入恐慌、崩潰,盡管那時間點尚遠,但他們覺得反正最終的結果是毀滅,還要什么環保、怕什么荒漠化,可勁兒造唄,于是人類陷入了大低谷。
這一段寫得特別有想象力,也很能揭示人性的特點:人們對于新信息,往往夸大其短期內造成的影響,而忽略其長期帶來的革命性結果。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傳播甚廣。兩個智能機器人聊天,開始使是人類語言,幾輪溝通之后,它們換成了更高效的通信協議,人在這里完全看不懂。視頻引發了很多人的焦慮,甚至認為機器將繞過人類,聯手接管地球。
“你們還敢把人工智能當工具看嗎?這是潘多拉的魔盒啊!”
AI出現后不久,也不斷有人在預言,“人類要被代替了!”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代替人工方面, 人工智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無論軟件支持、硬件環境、技術條件,還是道德、法律以及社會倫理方面,從智能駕駛到醫療診斷、法院審 判,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磨合、試錯過程,不斷打破又恢復平衡,以達到演進。但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又的確在這些領域能發揮其作用,從而一樁樁、一件件滲透改變人類的生活。
我一直相信,終極的科幻并非多么犀利的技術,而是人類的社會道德、倫理與理念和現代科技一同進化,不斷達到更高融合程度。這并非一兩個芯片、一組攝像頭或者科技狂人能解決,而要付出長期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預測未來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能力,對現代科技前沿略有些了解,不難對于未來的生物科技、交通運輸以及能源發展有所前瞻,重要的是你怎么做。
俄裔美國作家阿西莫夫有一部長篇系列作品《基地》,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哈里·謝頓創立了心理史學,預測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內走向滅亡,并陷入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為挽救人類,謝頓提出“謝頓計劃”,建立兩個基地以幫助銀河帝國將動蕩歲月縮減至一千年,為人類文明延續提供了保障。
這也是人類在認清未來趨勢后的正確思路和做法,結合當下情況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與努力,以更好趨利避害。而不是一邊有點兒什么風吹草動便開始叫囂那些煞有介事的神預言,一邊嘲笑著那些正處于萌芽狀態的新技術與新事物。
說不定幾十年后,這些在跑道上跌倒的機器人的后代,將為連手也抬不起的你一勺勺喂小米粥。萬一讓它搜到你說過什么,你還好意思喝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