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門一踩變職場,五車連撞響叮當;
欠債還錢出新招,鐵窗含淚寫檢討。
這年頭求職者的“創意簡歷”能卷出天際:有人把Excel玩成俄羅斯方塊證明抗壓能力,有人給面試官表演單口相聲展示溝通技巧。但南京林某用五輛豪車的“車禍交響樂”刷新了求職下限。這位"車界碰瓷王"的腦回路清奇得讓段子手集體失業:欠銀行錢怎么辦?讓4S店當冤大頭啊!試駕變碰瓷,職場PUA秒變物理AOE,這波反向操作看得吃瓜群眾手里的瓜子都得拿不穩了。
事情是這樣,南京一男子林某因欠銀行欠款被催債。于是萌生了通過試駕,制造事故讓4S店"被迫"雇傭他以工資償還債務。是怎么發現他是故意的呢?因為他第一次試駕奧迪撞毀3輛車及展臺和第二次試駕奔馳車撞壞4S店兩輛車的事故處理,是同一名交警處理的。警察拎起來一問,發現是故意為之,而兩次碰瓷4S店的損失則近80萬元。4S店也蒙了,沒見過這么求職的。
他是咋想的呢,我猜是這樣。他欠銀行錢,銀行催債→撞車欠款→打工還錢=解決就業→解決債務危機。邏輯看似自洽,實則漏洞比被撞的展臺還多。他精準計算了以工代償,卻忘了計算《刑法》第293條——尋釁滋事罪的量刑公式是“80萬損失+兩次故意≈四年八個月刑期”。這操作像極了在火鍋店吃霸王餐,還要求老板雇自己當洗碗工,這樣老板能接受嗎?
但話說回來,林某試圖還清債務的初衷本值得肯定,這份“欠債還錢”的樸素責任感,恰是社會誠信的基石。他本可擺爛當“老賴”,卻選擇鋌而走險找工作賺錢還欠款,這點守信執念恰似飲鴆止渴的愚者——明知毒酒致命,仍要借其解渴。
從積極面看,這種偏執折射出社會信用教育的深層烙印:即便在絕境中,他仍被“欠債還錢”的道德律令驅策,甚至不惜以犯罪達成表面“守信”。但可悲之處在于,制度性救濟渠道的缺失將這種樸素責任感逼入歧途。當銀行催收電話取代債務協商輔導,絕望者便可能誤把刑事犯罪當作另類“創業項目”。所以社會既要珍視公民的還款意愿,更需鋪設合法的紓困通道。與其讓民眾在黑暗中摸索自救,不如搭建正規的紓困還錢渠道。
當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真正的守信者應當明白:守信是目的,而非破壞規則的借口。與其用80萬車損“買”一份工作,不如主動主動求變多方努力;與其在法庭上表演“帶薪坐牢”的鬧劇,不如尋求法律援助協商還款方案。社會需要的不是“悲情老賴變形記”,而是理性運用制度救濟的清醒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