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溯源

溫膽湯溯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的《集驗方》,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對其進行了系統整理。宋代醫家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創新性地改良出三個版本,其中卷九、卷十記載的配方(含茯苓)被現代《方劑學》列為標準方劑,成為中醫臨床常用的祛痰基礎方。溫膽湯雖名為治“膽”,但亦為治胃良方,秦伯未曾在《謙齋醫學講稿》中指出,溫膽湯“以和胃、化痰、清熱為目的”。
通過化痰清熱、疏通氣機,恢復膽胃正常功能,治療膽胃不和、 膽郁痰擾證。現代研究證實,溫膽湯具有調節胃腸動力、改善代謝紊亂、治療失眠焦慮等多重作用。
組方原理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各二兩(各6克),陳皮三兩(9克),炙甘草一兩(3克),茯苓一兩半(4.5克),姜五片,大棗一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卷十
配伍特點
本方是在祛痰名方二陳湯的基礎上加竹茹、生姜、枳實、甘草、生姜、大棗組成,方中半夏燥濕化痰為君,臣以竹茹清熱除煩,君臣相伍,溫涼相并;佐以枳實化痰消痞,陳皮理氣和胃,茯苓健脾利濕,使氣順則痰消,氣順則火降,生姜祛痰止嘔,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棗助茯苓健脾祛濕,又與生姜相配,調和脾胃;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雖方名“溫膽”,實則以“調和”為要義,全方溫涼并進,不涼不燥,化痰與理氣合用,清膽與和胃兼行,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膽胃不和、 膽郁痰擾證。
溫膽湯加減及適應癥
現代臨床應用
01、消化系統疾病
溫膽湯雖名為治“膽”,但亦為治胃良方。有研究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用溫膽湯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胃脘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狀明顯減輕,胃腸動力得到增強。這說明溫膽湯能夠調節胃腸道的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驗證了其和胃利膽的功效。
02、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系統疾病在中醫里對應“心悸”、“胸痹心痛”等病癥,痰濁是主要致病因素。中醫理論認為,溫膽湯利膽化痰的功效,能夠化解痹阻經脈的痰濁,從而達到治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03、肥胖
在中醫理論里,肥胖與痰濕緊密相連。溫膽湯作為祛痰的經典方劑,既能清熱除濕,又能健脾化痰,從肥胖的發病機制出發進行調理。臨床觀察發現,溫膽湯對脾虛濕熱型肥胖癥療效顯著,不僅能降低患者體重,還能改善血脂水平。
04、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可歸屬為“脅痛”、“肝癖”等范疇。溫膽湯具有化痰除濕、降濁消痞散結的功效,能標本兼治,對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確切的治療效果。
05、痛風
痛風可歸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是因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痰濁積聚體內而成。溫膽湯加味可以明顯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痛風性關節患者的臨床療效。
06、糖尿病
中醫認為,熱毒、痰毒、濕毒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溫膽湯憑借清熱化痰、除濕祛濁的功效,在改善糖脂代謝紊亂方面效果顯著,具有明顯的降糖作用。
07、失眠
睡眠問題困擾著許多人。有研究表明,采用靈龜八法開穴配合柴芩溫膽湯加減,能明顯提升少陽病痰熱內擾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08、焦慮抑郁癥
焦慮、抑郁屬于中醫情志疾病“郁證”范疇。溫膽湯有疏理氣機,調節情志之功效,對焦慮、抑郁有一定的治療價值
注意事項
1、溫膽湯偏于化痰理氣,對于陰虛體質者,表現為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不宜長期大量服用,以免損傷陰液。
2、在服用溫膽湯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影響藥物療效。
3、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溫膽湯前,必須咨詢醫生的意見。
審稿專家:廣東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主任
一審專家:廣東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朱莎
二審專家:廣東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葉珍珍
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主管藥師 曾安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