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萬級家用轎車市場,消費者往往在動力、配置與性價比之間反復權衡,但安全性始終是購車的底線。中保研(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最新發布的碰撞測試成績,卻為這一細分市場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小米SU7以三項全優的G+成績奪冠,而傳統熱門車型比亞迪漢則因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墊底,位列倒數第二。這一結果不僅顛覆了市場認知,更揭示了安全性能背后的技術較量與行業趨勢。
一、正面25%偏置碰撞:架構差異定生死
在最具挑戰性的正面25%偏置碰撞中,吉利星瑞(CMA架構)以19.8分力壓大眾速騰(MQB平臺)的17.5分。這一差距源于架構設計的本質差異:
- CMA超級母體架構(星瑞):采用高剛性車身設計,白車身扭轉剛度高達29000N·m/deg,遠超同級。其前縱梁采用多級吸能結構,在碰撞中能有效分散沖擊力,保護乘員艙完整性。
- MQB平臺(速騰):雖以成熟穩定著稱,但車身剛性(約21000N·m/deg)和吸能效率略遜一籌。測試中,速騰A柱雖未彎折,但乘員艙侵入量略高,導致得分偏低。
中保研近期新增的副駕駛側25%偏置碰撞(選做項)更暴露了車企的“應試策略”——多數車型僅強化主駕側,而副駕側防護薄弱。測試中僅奧迪A7L、領克09等少數車型通過,凸顯了全域安全設計的重要性。
二、電池安全:比亞迪“刀片”硬剛廣汽“彈匣”
新能源車型的電池包安全性成為焦點。比亞迪e平臺3.0的刀片電池以1200kN抗壓強度領先,而廣汽AION S的彈匣電池則為1000kN:
- 刀片電池:通過蜂窩鋁結構強化整體剛性,即便在極端擠壓下也能避免熱失控。其磷酸鐵鋰化學體系本身的熱穩定性更高,但能量密度略遜于三元鋰。
- 彈匣電池:采用全貼合液冷系統與納米級隔熱材料,散熱效率提升40%。雖抗壓強度稍低,但通過電芯級防護,實現了三元鋰電池的“不起火”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車因智能設備密集,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普遍較差。低速碰撞后,傳感器、激光雷達等高價值部件易損,導致維修成本飆升。唯有大眾朗逸新銳(燃油車)在此項獲評G級優秀。
三、兒童安全:錨點強度暗藏細節
家庭用戶關注的兒童座椅接口強度測試中,豐田凱美瑞(15000N)以微弱優勢領先本田雅閣(13500N)。
- 凱美瑞:LATCH接口(美標)搭配上部錨點,形成三角固定,穩定性更優。
- 雅閣:ISOFIX接口(歐標)隱藏于后排座椅縫隙,安裝便捷性高,但抗拉強度略低。
此外,車輛對兒童安全的考量不僅限于硬件。例如,星瑞的540°全景影像與自動泊車功能,可減少新手誤操作引發的碰撞風險;而速騰因輔助配置缺失,倒車時更依賴駕駛經驗。
四、爭議與啟示:測試≠絕對安全
盡管中保研測試標準嚴苛(如80km/h固定角度碰撞),但真實事故場景千變萬化。例如:
- 應試設計:部分車企針對性強化測試區域,卻忽視副駕或側后方防護。
- 坐姿隱患:過于“躺平”的座椅可能導致安全帶與氣囊失效,影響救援效率。
因此,消費者需結合實際事故案例與長期口碑綜合判斷。例如,帕薩特曾在2019年碰撞測試中A柱彎折,雖補考通過,但信任度難以挽回。
結語:安全沒有“性價比”,唯有技術見真章
中保研成績如同一面鏡子,既照見小米SU7等新勢力的技術突圍,也暴露出傳統車企的隱憂。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下,安全已從“鋼板厚度”的單一維度,升級為架構、電池、智能協同的體系化競爭。18萬級轎車市場,誰能在安全賽道持續領跑?答案或許藏在每一次技術迭代與用戶選擇中。
數據來源:中保研2025年碰撞測試報告、車企技術白皮書、第三方評測(詳見汽車之家、搜狐汽車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