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威記“嘆著茶”(享受喝茶的意思)翻開《朔方道志》看得津津有味。忽然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古代銀川,或者說寧夏的人們出銀或者是出寧,所走的路線基本都是北上南下,很少有說往東走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北上,就是往包頭走然后去往京津冀地區,這也是銀川或者寧夏主要的貿易往來之路;
南下,就是去往蘭州、西安、慶陽等地,更多展現的是人情交往(西北一家親)。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其實銀川要是往京津冀地區地區走,往東過綏德到太原,然后去往京津冀或者山東,江南,是最便捷省時間的。為什么不走這條道呢?
之所以會這樣,也是有歷史成因的。
在古代,銀川以東的黃河東邊沿岸雖然地勢平坦,但河套地區的地形地貌多樣,既有水系縱橫、沼澤密布,也有沙漠戈壁荒地連成片。這使得大規模商旅通行并不容易。還有,綏德至太原一線雖短,卻需穿越呂梁山等崎嶇地帶,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翻山越嶺的難度遠高于繞行更平緩的路線。
在商言商,作為商幫,追求的是利潤,誰愿意千辛萬苦加上艱難險阻卻不掙錢地開辟這樣的商道?
明清時期,西北寧夏與中原的商貿往來主要依賴傳統的“西口”通道,即經榆林、大同進入華北(俗稱走西口)。這條路線雖繞遠,但沿途驛站完備,且有成熟的駝隊和車馬運輸體系支撐,這也是明朝時期九邊重鎮之間通連的主要干道。所以,在安全系數上大大增強。相比之下,東線缺乏穩定的補給點和成熟的貿易網絡,商隊自然更傾向于選擇更穩妥的路徑。
到了近代,鐵路的興起進一步固化了原有的交通格局。京包鐵路(北京至包頭)的修建優先連接了傳統的商貿節點,讓出寧的道路更加固定。據說今年底,包銀線也會建成通車,到時候,一站式到達京津冀不再是夢!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而太原至銀川的鐵路建設則因工程難度和經濟效益考量被一再推遲。就算是現在,有關銀太線的線路規劃問題,還在是繞一下過榆林,還是直接從綏德到銀川上糾纏不清。也不知道哪年才能實現銀川至太原的直通。
所以,直至今日,雖然公路網已四通八達,但物流習慣和產業布局仍延續歷史慣性,東線始終未能成為主流選擇。
不過,相信隨著區域協同發展的推進,這一局面或許會改變。銀太高鐵的規劃終會有結論的一天,未來若能打通這條“直線走廊”,銀川與京津冀的時空距離將大幅縮短。歷史的路徑依賴終將被技術進步打破,而寧夏這片土地上的交通故事,也正迎來新的篇章。
話說回來,寧夏的高鐵從無到有,給寧夏還是帶來了很多新氣象和變化,比如和蘭州、西安成為“三小時經濟圈”伙伴,加深了三地的聯系;
比如銀川從北端的惠農到南部的中衛,都有高鐵通連,未來再加上固原,那么寧夏的高鐵版圖也就完美了。
而對于銀川來說,銀太高鐵線路有多重要?
很多人說,高鐵的通連只能是加快銀川乃至寧夏的人口流失。
這是有多么的不自信?
很多人沒看到或者想到的是,其實銀川的優勢還是很多很大的,從氣候環境,到風物特產,可以說都是有其獨特性和優越性。
所以,銀太高鐵的開通,不僅填補了銀川向東高速鐵路通道的空白,更將這座城市推向了國家高鐵網絡的樞紐位置。這條鋼鐵動脈以350公里的時速,將銀川與太原之間的時空距離壓縮至3小時,徹底改變了西北與華北的聯通格局。
在貨運層面,銀太高鐵釋放了既有普速鐵路的運能,使寧夏的枸杞、灘羊等特色農產品能夠更快抵達東部市場。沿線建設的現代化冷鏈物流基地,正讓"塞上江南"的生鮮特產突破地域限制,成為華北超市里的新寵。
對旅游業的催化作用更為顯著。高鐵開通后,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這條線路與包銀高鐵在銀川交匯,使這座城市成為連接華北與西北、貫通蒙西與川渝的關鍵節點。
未來隨著銀蘭高鐵二線的建成,銀川將形成"十"字形高鐵骨架,其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這樣的態勢下,會促使銀川進行高鐵新城規劃已啟動,比如圍繞銀川東站布局的臨空經濟區,正在吸引智能裝備制造、大數據等新興產業聚集。這條鋼鐵走廊帶來的,不僅是更快的速度,更是一座城市發展維度的躍升。
換一句話來說,銀川的城東發展契機也出現了!
但是,這一切,都只能是等銀川至綏德的高鐵項目落錘!
拭目以待!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