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兩個孩子,說句實話,他們也是很愛玩手機的,經常一回家,就求著我:“媽媽,我想玩手機”“我就玩一會兒手機,好嗎”。
我斗智斗勇了這么多年,發現兩個孩子還是喜歡玩手機,但并不沉迷,我認為是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就很不錯啦。
你說現代人工智能社會吧,完全不讓孩子接觸手機,似乎是一個不太現實的問題。
再說,孩子愛玩手機只是表象,深層原因可能是孩子的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心理學研究發現:99%的手機沉迷背后,都藏著三個家長沒注意到的“成癮開關”,咱們不妨探查下。
01
孩子沉迷于玩手機的3個扎心真相
真相一:手機就像“電子糖果”,甜到大腦停不下來
家長你發現沒有,孩子玩游戲的時候,每打贏一局就會“叮咚”一聲,通常是掉金幣、漲經驗的聲音。
而孩子刷短視頻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下一條是什么搞笑內容,這種“不確定的獎勵”就像給他的大腦喂糖。
每一次點擊,他們的大腦都會分泌多巴胺,讓他感到開心,其實這就是心理學家設計的“快樂陷阱”,我們大人都越刷越興奮,更何況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呢。
本身孩子的前額皮質就沒發育完全,對這種“即時快樂”更沒有抵抗力了。
當他習慣了“用手機快速獲得開心”,就會覺得寫作業、彈鋼琴這些“慢快樂”沒意思,自然更想捧著手機不放了。
真相二:孩子是父母的“人肉攝像頭”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經典實驗:讓小朋友看成年人打“假人”,結果孩子們很快學會了一模一樣的攻擊動作。
他提出的觀察學習理論,說白了就是:孩子天生自帶“錄像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的學習素材。
比如你在家一邊罵孩子“別玩手機”,一邊自己躺在沙發刷短視頻,孩子心里會想:“爸媽玩手機那么開心,憑啥不讓我玩?”
父母這種言行不一致的雙標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規則只針對我”,反而容易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越玩越上癮。
父母的行動,比一萬句“別玩手機”更有說服力。
第三個真相:手機是孩子的“避難所”
我們育兒群里有個寶媽就經常吐槽,說她女兒上五年級了,不想著學習,還偷偷躲在房間里玩手機。
有一次,她聽見女兒偷偷哭,才知道她在學校被同學排擠,不敢跟父母說,只能在游戲里找隊友聊天。
很多時候,孩子沉迷手機不是因為“好玩”,而是因為“難過”。
比如:孩子成績不好被父母批評的時候,游戲里的“王者段位”,能讓他覺得“我也很厲害”,滿足成就感。
父母下班回家只顧刷手機,孩子喊“媽媽陪我一起玩”,但只得到“自己去玩”的回應,那手機就漸漸成了孩子不可缺少的“朋友”。
孩子學習壓力太大的時候,現實里總被要求“考第一”,但游戲里的虛擬世界反而能讓他喘口氣。
就像咱們大人壓力大時會吃零食、刷劇解壓一樣,孩子也在用手機逃避現實中的挫敗和孤獨。你越罵他“沉迷手機”,他越覺得“只有手機不會嫌棄我”,反而陷得更深。
只有了解孩子手機成癮的背后真相,我們才能對癥下藥。
02
如何讓孩子不再沉迷,合理玩手機?
如果你家孩子總抱著手機玩游戲,別急著搶手機、吼孩子,不如試試下面三個步驟:
第一步:給孩子“補心理營養”,讓現實比手機更“甜”
有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自信,咱們就可以每天在睡前夸孩子,盡量夸具體,比如說:“今天你幫同學撿了橡皮,這種熱心腸比游戲里的英雄還厲害呢。”
如果孩子是缺陪伴,那咱們周末就抽出2~3個小時來陪孩子嘛,可以一起去戶外玩,也讓他決定玩什么(哪怕是他教你打游戲),也是可行的。
反正咱們要讓孩子在現實中感受到“被重視”“被需要”,這樣才能讓他們擺脫虛擬世界里的點贊榮耀,玩手機的時間自然少了。
第二步:給家庭設立“斷網時間”,讓手機變回“工具”
我們家長要做“第一個放下手機的人”:咱們下班回家后就把手機放在固定位置,盡量不用,接電話去陽臺,刷新聞放在孩子睡覺后。
然后和孩子制定“家庭手機公約”,嚴格遵守。
比如:吃飯時不碰手機(全家一起遵守,孩子會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在認真吃飯”);
作業完成后,手機可以放在客廳充電(避免躲在房間偷偷玩);
每周選一天“無電子日”,一起去公園、逛書店,甚至在家搭積木,讓孩子發現,沒有手機的日子,反而會有更多新鮮事。
反正當孩子發現了,現實中爸爸媽媽與他的互動很有趣,手機自然就沒那么香了。
第三步:給手機“拆包裝”,讓快樂“慢下來”
比如孩子說“我想玩游戲”,咱們別直接拒絕,當然也不能完全放任他們玩,而是要事先和孩子約定:“你可以玩,但咱們先說好,每玩20分鐘要做3件事,眼睛看5米外的樹、喝一口水、給媽媽講一個游戲里的小故事。”
這樣做,是有意把“無節制的即時快樂”,拆成“有間隔的小快樂”,如此才能打破孩子大腦的“成癮循環”,讓他不至于越刷越興奮,停不下來。
當然除了這個設置,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玩交換游戲,比如跟孩子說“如果你能專注寫作業30分鐘,媽媽就陪你玩10分鐘的手機,不過這次你得當小老師,教媽媽怎么玩游戲!”
像我家就經常這樣做,我兒子可喜歡教我玩游戲了,他覺得“教媽媽玩游戲”“和媽媽一起玩”,比自己單純玩手機更有意思,所以每天主動自發地寫作業。
總之,當孩子想要玩手機時,我們不妨試試上面3個方法,搞好親子關系是關鍵,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心理學上有個“魚缸法則”:把小魚養在小魚缸里,它永遠長不大;放進大池塘,它自然會舒展游動。
孩子就像小魚,當我們給的“心理空間”足夠大,有尊重、有陪伴、有理解,他根本不需要躲進手機的“小魚缸”里尋求安慰。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沉迷于玩手機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