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莫言又火了一把,原因是“莫言戲劇文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這場研討會可謂大咖云集,來自中外學界、出版界、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莫言的戲劇文學創作。在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康震表示,莫言從2001年《霸王別姬》獲曹禺文學獎到2024年《鱷魚》全國巡演,其創作始終與新時代中國文化復興同頻共振,既是個人突破,亦是中國文學參與全球對話的實踐。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也對莫言的戲劇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以戲劇思維拓展文學邊界,強調戲劇應直面生態、人性等時代命題。
不可否認,莫言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力。2012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這一榮譽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文學界的焦點人物。然而,近年來,圍繞莫言的爭議卻從未停止,網絡上批評他的聲音此起彼伏。
讀者批評莫言,首先是基于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人們有權對作家及其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無論是贊揚還是批評。文學批評是文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促進作家的創作,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對于莫言的作品,有人欣賞他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認為他描繪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變遷,展現了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印記;但也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對苦難的描寫過于沉重,對中國社會的刻畫過于陰暗,甚至有人指責他“抹黑歷史”“迎合西方”。這些批評的聲音雖然尖銳,但都是公眾基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價值觀表達的真實看法,應該得到尊重。
其次,讀者對莫言的批評,很大程度上是由無底線持續炒作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引起的反感與反思。莫言獲得諾獎后,國內掀起了一股“莫言熱”,各種媒體大肆報道,出版社也紛紛重印他的作品。這原本是對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種肯定,但漸漸地,這種熱度變得有些畸形。一些人過度拔高莫言的文學成就,將他的作品捧上了神壇,甚至將諾獎視為衡量文學價值的唯一標準。這種炒作行為讓很多人感到反感,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莫言的作品,發現其中并不像宣傳的那樣完美無缺。同時,人們也對諾獎的公正性產生了質疑。有觀點認為,諾貝爾文學獎長期偏好批判本國體制的作家,其評選標準隱含西方意識形態的優越性。莫言的作品因揭露中國社會的陰暗面而被認為符合西方“他者化”中國的需求,這種爭議也讓莫言成為了輿論的焦點。
在當今時代,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大地山河到個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重塑。傳統意義上的鄉土中國,已經呈現出嶄新的樣貌,鄉村振興的熱烈鼓點,都市發展的昂揚旋律,現代生活的多彩變奏,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全面而深入地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經驗結構。中國社會更需要歌頌時代進步變化的文學作品,它們能夠展現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激勵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像《大江大河》展現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人世間》通過一個普通家庭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社會近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這些作品都充滿了正能量,讓讀者感受到了時代的脈搏和國家的發展。
而莫言的作品,大多聚焦于中國歷史上的苦難和黑暗面,雖然他的創作意圖可能是通過對歷史的反思來揭示人性,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片面的描寫容易讓讀者對中國社會產生誤解。在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會利用他的作品來歪曲中國形象。在這個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應該承擔起展示國家形象、傳播正能量的責任。我們并不排斥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社會問題的揭露,但更希望看到作家們在作品中展現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
文學創作需要在藝術自由與社會責任間尋找平衡。莫言現象提醒我們,作家在追求藝術創新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社會現實,考慮作品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對于讀者的批評,作家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對于文學獎項,我們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它只是對作家創作的一種肯定,但絕不是衡量文學價值的唯一標準。中國文學的發展,需要更多優秀的作家創作出反映時代風貌、展現人民精神的作品,也需要讀者和社會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和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