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醫學院自習室里,咖啡因與藍皮書教材的苦戰仍在繼續。考研人、考博人、規培人埋頭苦讀的剪影,構成中國醫學生成長的集體記憶。當他們終于跨越層層關卡時,一個名為「管培醫生」的新名詞,正在悄然改寫醫學生的命運劇本。
當"管培生"撞上臨床醫學,是不是一場縫合就業率的手術? "管培醫生"的誕生源于一個殘酷現實:醫學本科畢業生正在淪為"就業難民"。《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臨床醫學類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已跌破全國本科平均水平。
在西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生的落實率竟低于法學院——這所百年醫科院校的黑色幽默,折射出醫學生"學歷軍備競賽"的慘烈。 于是,一項縫合手術便應運而生: 讓升學、規培都沒著落的本科畢業生,與基層醫院簽訂一年期的"過渡契約",在備考研究生或規培的同時,以"管培醫生"身份參與臨床輪轉,月薪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這本質上可能是一場針對就業率KPI的搶救手術。"某高校輔導員坦言。同時,翻開西南醫科大的試點報告,29名首批管培醫生的去向耐人尋味:24人報考研究生,15人上線,29人全員備戰執醫考試,0人明確留院 (招聘門檻仍卡在碩士+規培證)。
"說是輪轉學習,其實就是打雜。"一位匿名管培醫生自嘲,"寫病歷、跑腿、整理資料...但沒有處方權,也不計入規培年限。" 在仁壽縣人民醫院,管培醫生確實緩解了基層醫院的人力荒。但院長也坦言:"表現優異者優先簽約"的承諾背后,實際上錄用仍是卡碩士學歷。
這似乎又回到規培的問題上了——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我們又到底在培養什么醫生? 管培醫生的出現,暴露中國醫學教育的深層悖論:規培制度十年,醫生培養周期越拉越長,三甲醫院瘋狂內卷,基層醫院門可羅雀,臨床能力讓位于SCI論文和學歷,這些現象合理嗎?該如何解決?當"本科-碩士-規培-專培-博士后"的流水線不斷加碼,管培醫生的橫空出世,究竟是給醫學生多了一個選項,還是給體制多了一道緩沖帶?
西南醫科大學的“管培醫生”制度正在向全省、甚至全國推廣。這座培養出無數名醫的百年學府,試圖用一紙"管培契約"搭建起理想與現實的橋梁。 只是當考研教室的燈光依然徹夜長明,當基層醫院的門檻始終高懸,這場關于醫生培養的生存實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醫學生的出路,從來不該是非升即走的單選題。
你對“管培醫生”這個新型就業形態怎么看?你認為它能真正解決醫學生的就業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xFlRkBdFnOlBmJqZzee0WA
僅用于交流,如侵權,請聯系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