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嗎?經濟越不好,普通人賺錢的機會就越多。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一切,其實早已有了參照物。當年日本經濟泡沫后,陷入了長達30年的經濟停滯期。但在這30年里,日本反而有不少行業崛起。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日本“消失的30年”,看看普通人能找到哪些賺錢機會。
當初二戰過后,美國想在亞洲樹立個成功典范。日本本土資源匱乏,但民眾聽話,就成了美國的首選,美國打算把日本扶持為亞洲的工業巨頭。
日本一看,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當然要牢牢把握住。于是從60年代開始,就像打了雞血似的瘋狂發展。年均經濟增速達到了10%,一路發展到80年代,日本成了亞洲的“扛把子”,GDP占據整個亞洲的60%。三菱、索尼、豐田等日本企業生產的汽車、彩電、相機銷往全球,甚至成了高質量的代表。
這時,美國不干了。美國本來只是想用日本來印證資本主義在亞洲也行得通,可要是日本將要崛起,那可不行。后來,美國聯合德、日、法四國簽訂了《廣場協議》。表面上看,這個協議是為了抬高日元,壓低美元,消除貿易逆差。日本以為占了大便宜,就高高興興地把協議簽了。
協議生效后,日本確實過上了經濟飛速增長的日子。不僅日元升值,房子、股票也漲個不停。以至于日本人一度放話,要把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都買下來,因為那會兒日本實在是太有錢了。
但好景不長,日本政府很快發現,這樣高速增長的經濟實際上就是泡沫。1990年開始,日本政府陸續提高貸款利率和地價稅。此后,日本的房價、股價一路狂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賬,企業也面臨倒閉,全國近500多萬人一夜之間失去了當初引以為傲的“鐵飯碗”。
看著這樣的社會環境,日本民眾突然意識到,像過去那樣大手大腳花錢不行了,只有捂緊錢包、控制消費才能熬過去。而老百姓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惡性循環就此產生。
有人說,日本經濟泡沫被戳破之后,到現在都沒緩過來。尤其是在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這些新興科技領域里,找不出一個能和華為、比亞迪、蘋果、亞馬遜這些公司對打的日本企業。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日本整體GDP的確走了下坡路,但也有一些企業恰恰在這“消失的30年”里逆風翻盤,賺得風生水起。
比如羅森、7 - eleven,正是因為日本近30年經濟環境不好,年輕人得到的工作又累薪資又低。因此,省錢省時間,還能把方便做到極致的便利店,簡直成了年輕人的“救星”,于是開得滿街都是。
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能夠拿下日本首富的寶座,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經濟大環境不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在服裝上消費,那么款式簡單、價格親民的衣服自然能得到青睞。
再看中國,這幾年,星巴克在國內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但是瑞幸、庫迪卻開店破萬。京東、淘寶當初看不起下沉市場的生意,結果被拼多多反超之后,也搞起了百億補貼,這都說明平價經濟才是王道。
還有主打情緒價值的生意。日本經濟衰退期,日本人在收縮開支的同時,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有價值。那么除了實用價值之外,情緒價值就相當重要。
三得利就是在這個時期崛起的品牌,幾十日元就能買到一瓶茶或者咖啡,情緒價值分分鐘拉滿。月桂冠酒造公司也是這樣站起來的。本來日本經濟開始衰退時,這家公司都快倒閉了,結果創始人靈機一動,轉型推出了獺祭清酒,又好喝又便宜,一直火到現在。
我們國內有一家叫泡泡瑪特的公司,這幾年也是借著“多巴胺經濟”一飛沖天,市值已經超過2000多億。不結婚不生子的年輕人,迷上了幾十塊錢的盲盒,就是因為這背后藏著無限大的情緒價值。
所以,無論當下處在經濟全盛期還是經濟衰退期,藏在身邊的賺錢機會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一旦遇到經濟衰退期,我們就需要更加仔細地觀察那些不容易被看見的需求,賺別人賺不到的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