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本情況
(一)專業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自1978年創立以來,始終引領學科發展方向,一直是我國數據科學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航者。學院始終秉持“厚基礎、攀高峰、融交叉、重創新”的辦學宗旨,依托四十余年在數據庫與數據科學領域的領先優勢,構建了貫通本碩博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累計為國家輸送4000余名信息科技頂尖人才,致力于建設國內頂尖、世界一流的信息學科高地。學院在數據科學教育領域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學院構建了國內首個數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并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的學科專業,擁有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入選“強優”學科,并先后入選教育部“拔尖計劃2.0”基地和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項目。學院作為國家重要科研力量,承擔并主持了國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重大科研項目,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電子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30余項省部級以上重要獎項,充分彰顯了學院的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力。
數據計算及應用學科創新性地打造了“數理筑基—學科交叉—創新引領”的特色培養模式。通過強化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訓練,設置數據治理等交叉課程,全面拓展學生的知識維度和創新思維。強基培養模式面向前沿基礎研究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新質生產力學科交叉,形成數據計算及應用與大數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數據治理等具有深度融合特點的專業方向。
(二)師資隊伍
數據計算及應用學科發展依托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和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師資力量雄厚,包括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2人、北京市人才計劃入選者6人,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寶鋼優秀教師獎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等,還有多位來自國際著名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等機構的優秀兼職教授,形成了國內領先的教學團隊。學院現有教師7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整體師資隊伍以中青年為中堅力量,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充滿活力。
(三)教學與科研條件資源平臺
數據計算及應用專業強基計劃擁有“數據工程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據庫與商務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眼底病智能診斷及藥械研發與轉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4個省部級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并擁有“數據庫課程虛擬教研室”“信息技術與管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虛擬教研室”等3個國家級和省部級教研平臺,近年來作為教育部“101計劃”工作組成員,牽頭《數據庫系統》課程,聚焦高質量數據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學院積極拓展數據計算及應用專業的教學科研平臺,主導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大數據創新平臺,推動數據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和融合。
#02
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
(一)培養目標
面向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需求,依托“強基計劃”,本項目致力于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足“厚植數理根基、強化數智融合、服務國家戰略、培育領軍人才”的育人理念,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數據計算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培養特色,堅持“以數據科學為核心、以計算技術為支撐、以智慧治理為導向”的培養路徑,著力打造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卓越、國際視野開闊、人文素養深厚,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引領智能時代發展的高層次人工智能領軍人才。
(二)階段性考核和動態進出辦法
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專業實施“2+1+X”培養體系,即2年通專基礎、1年專業核心和交叉課程;“X”階段為本博銜接與學術創新階段,持續1至6年。在第一、二學年末進行綜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學生應退出強基計劃。在第三學年末采取綜合考核,考核未通過學生退出強基計劃。退出強基計劃培養的學生應按照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本科學段的培養方案完成修讀計劃,修滿學分后獲得對應學士學位;繼續參加強基計劃培養的學生,在第七學期開始本博銜接階段的學習。
(三)本博銜接辦法
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實行本博銜接培養,注重學術能力和科研興趣培養,第三學年經考核獲得轉段資格并通過研究生接收考核的學生,在第四學年直接進入本博銜接培養階段,轉段學生可以繼續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深造,選擇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大數據科學與工程、信息安全、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等專業方向。同時,學生還可選擇進入與智慧治理、信息管理等人工智能應用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
#03
畢業要求及授予學位
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專業學生根據培養方案,修滿學分,可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轉段的學生按照其選擇的方向繼續博士階段課程學習,滿足博士學位申請條件并達到培養方案規定的學術水平標準的,可獲得相應的博士學位。
#04
培養方式
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人才培養體系立足“夯實數理根基、強化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培育領軍人才”的育人理念,堅持“以數據科學為核心、計算技術為支撐、交叉應用為導向”的培養路線,構建滿足智能時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特色化培養方案。
(一)頂層設計,“本—博”貫通式拔尖人才培養
實行“本—博”貫通式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優化本科、直博階段培養方案,建立本研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創新實踐體系;本科階段設置研究生基礎課程,實現本博階段有機銜接,鼓勵學生向人工智能基礎領域、學科交叉方向、尤其是國家亟需的關鍵領域;建立優才直通機制,為優秀學生開通直接晉升研究生學習的快速通道,提供豐富的學術支持,包括科研資金、實驗設施、國際交流平臺等資源。
(二)因材施教,個性化專業人才培養
針對學科高創新性、強實踐性與快速迭代的特點,實行小班化,落實研究型教學、團隊式學習、項目式科研等新型教學模式;突出個性化培養,實行全程全員導師制。除了配備經驗豐富的教師任班主任以外,為每位學生配備科研一線的學術導師和成長導師,并允許學生根據興趣更換導師。
(三)科教融合,遞進式創新能力培養
以“真問題、真場景、真系統”為導向,實現科研訓練全程化與階梯化。從本科起即引入科研導師制,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逐步從輔助研究過渡到獨立承擔課題,博士階段以創新性研究為核心,鼓勵學生在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依托國家級實驗室平臺和企業推動產學研融合,與多所國際名校開展雙學位及學術交流,提升國際視野,培養創新人才。
(四)學科交叉,創新性研究人才培養
基于人文社科優勢學科基礎,開設“AI+”主題創研課程,按照“學生主導、項目驅動、過程自主、質量嚴控”的原則進行教學,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的“知識型”向“賦能型”轉變。允許學生在科研一線教師和高水平助教指導下組建跨學科交叉的科研團隊,基于規范化的科研過程開展研究,激發學生創造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促進學生知識的廣泛學習和能力多維度的爆發。學生完成項目并通過考核即可獲得學分認定。
#05
課程設置
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專業實施“雙線驅動的”新型培養體系,即一條培養線為專業課程,包括共同課、基礎課、專業課和交叉課程;另一條培養線為科研創新訓練,包括創研課、科研方法與訓練、創新實踐等培養環節。
(一)專業課程
在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數據計算及應用(智能科學)”強基計劃專業與“數據計算及應用”強基計劃專業協同進行課程設置。其中“共同課”為兩個強基計劃專業學生均需要完成的課程;“基礎課”為兩個強基計劃專業有一定模塊覆蓋和學分的基本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修讀的基礎課程;“專業進階與交叉課”為學生面向轉段專業修讀的高階專業課程和交叉類課程。
本科階段核心課程包括:
1.共同課
高等數學、高等代數、程序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系統基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導論。
2.基礎課
AI模塊課程:人工智能與Python程序設計、人工智能數學基礎、人工智能引論、人工智能倫理與安全、人工智能計算系統。
數據模塊課程:數據科學導論、數據庫系統概論、大數據隱私計算、大數據可視化。
計算模塊課程:程序設計實踐、圖論、最優化理論與方法、計算理論導論。
系統模塊課程:現代處理器設計、操作系統內核開發、編譯原理榮譽課程、計算機網絡、并行計算、分布式系統與云計算。
3.專業進階與交叉課程
人工智能實踐與應用選講、自然語言處理導論、計算機視覺導論、智能信息檢索導論、智能數據管理系統、大模型預訓練基礎、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網絡群體與市場、智慧城市、計算經濟學等。以及AI教學平臺微課程,包括如專業領域認知課、最新學術論文選講課、專業工具運用等微課程。
(二)創新與科研訓練
1.創研課
數據智能創研課、人工智能+創研課、數據+創研課。
2.科研方法與科研訓練
學術研究方法導論、學術規范和論文寫作,科研訓練系列課程。
3.創新實踐
人工智能綜合設計、數據科學實踐、數據庫系統開發實踐、開源軟件實踐,創新實踐平臺創新難題揭榜與研發。
4.實習實踐
依托省部級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校企聯合實驗室、協同育人基地或平臺、實訓基地等資源開展實習實踐。同時,邀請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相關企業專家擔任企業導師,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本培養方案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負責具體解釋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