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咬下一塊香噴噴的雞翅或一口烤鴨,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是恐龍的味道?科學家發現,家禽如雞、鴨、鵝,竟是恐龍的直系后裔!
6500萬年前隕石撞地球,恐龍幾乎全滅,但一小群幸運兒存活下來,進化成了今天的鳥類,雞鴨鵝這些餐桌上的常客,身上都流著恐龍的血脈。
恐龍時代(2.4億-6600萬年前)是地球的“巨獸樂園”,從霸王龍到三角龍統治陸地,但1990年科學家在恐龍化石中發現驚人線索:一些小型恐龍(如伶盜龍)有羽毛,中國遼西的熱河生物群出土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如中華龍鳥和尾羽龍,羽毛結構與現代鳥類幾乎一致,這表明部分恐龍不僅是爬行動物,還與鳥類親緣極近。
分子生物學進一步鎖定關系,2008年《科學》雜志報道,哈佛大學從恐龍化石(暴龍)中提取膠原蛋白,與雞的蛋白序列高度相似,基因分析顯示鳥類(Aves)屬于獸腳類恐龍(Theropoda)的一支,與迅猛龍、霸王龍同屬一個大家族。
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滅絕,99%的恐龍滅亡,但小型羽毛恐龍(如始祖鳥的后裔)幸存,進化成鳥類。
雞、鴨、鵝屬于鳥綱(Aves),具體是雁形目(Anseriformes,鴨鵝)和雞形目(Galliformes,雞),它們的外觀雖與霸王龍相去甚遠,但骨骼、基因和行為保留了恐龍的痕跡:雞的叉骨(愿骨)與暴龍的鎖骨結構類似,鳥類的輕質骨骼(中空)也繼承了獸腳類恐龍的特征,鴨鵝的喙雖無牙,但胚胎期有牙齒芽,暗示恐龍祖先的牙齒基因仍在。
雞鴨鵝的羽毛也是恐龍羽毛的簡化版,鵝的腳蹼鱗片與恐龍皮膚鱗片有共同起源,化石顯示,尾羽龍的羽毛已分叉,像現代鳥類。
2014年《自然》研究重建了鳥類進化樹,確認雞形目和雁形目是早期鳥類的后代,距恐龍分化約1億年,雞(紅原雞 domestication,約8000年前)是恐龍血脈的“家養版”,鴨鵝(灰雁、鴻雁 domestication)也一樣,基因里藏著數十億年的秘密。
所以從進化角度,雞鴨鵝確實是恐龍的直系后裔,吃它們確實有點“吃恐龍”的意思,雞翅的肌肉纖維可能與迅猛龍的前肢肌肉同源,烤鴨的皮可能繼承了尾羽龍的表皮基因,在化學上,雞肉的蛋白質(如肌紅蛋白)與恐龍化石的蛋白序列有80%相似,吃雞就像吃“恐龍的遠房親戚”。
但也不用太當真,因為經過6500萬年的進化,鳥類與恐龍已大不同,恐龍的巨型體型、尖牙利爪,在雞鴨鵝身上變成了喙和羽毛,雞的體重(2-4公斤)比暴龍(7噸)小幾千倍,味道也變成了家禽的鮮美,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吃的是“恐龍后裔”,不是恐龍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