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清晨,肥城市儀陽街道榮祥合作社的千畝麥田,一片蔥郁。一架漆黑色的植保無人機,在轟鳴聲中輕盈升空。無人機的螺旋槳飛速旋轉,攪起的氣流溫柔拂過嫩綠麥苗,麥浪微微起伏。機身下方,特制的施肥裝置均勻地將肥料噴灑而出,恰似細密春雨,精準灑落田間。合作社負責人冀榮祥站在田埂上,手持遙控器,目光專注,操作嫻熟。僅僅不到十分鐘,15畝地的施肥作業便圓滿完成。
冀榮祥滿臉笑意,難掩自豪:“以前人工施肥,五來個壯勞力忙活一天,也就干這點活兒,而且撒肥不均勻,浪費不少。現在有了這高科技‘神器’,效率高不說,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成本直接降了一半。”
近年來,榮祥合作社緊跟科技潮流,陸續引進多臺性能先進的無人機,為春耕生產裝上了強勁的“科技引擎”。
智能裝備革新傳統作業模式
在西鮑合作社的現代化鋼結構大棚里,科技元素無處不在。棚頂安裝的高精度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著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并迅速傳輸至智能調控系統。一旦數據偏離作物生長的最佳區間,系統便會自動發出指令,精準控制噴淋裝置開啟或關閉,調節灌溉水量與頻次;智能溫控設備也會同步運作,保持棚內溫度適宜。技術員李建華穿梭在大棚間,一邊檢查設備,一邊介紹:“自從用上這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我們施肥用藥更科學了,肥料節省40%-50%,藥品消耗減少超一半。”他指著一旁正在充電的無人機,眼中滿是贊許:“這臺無人機更厲害,搭載了先進的智能避障傳感器,面對復雜的大棚環境,電線、溝渠等障礙物都能精準識別、巧妙避讓,誤差不超過1米。”此時,合作社成員們分工明確,操控著各類智能設備,與遠處連片的農田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幅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生動畫面。
數據賦能催生規模效益
王晉村種糧大戶王兆勇承包的1400畝麥田里,兩臺無人機正有條不紊地開展施肥作業。王兆勇站在田邊,手持平板電腦,實時監控著無人機的作業軌跡與參數。“這幾年無人機技術進步飛快,電池續航大幅提升,現在飛手操作熟練,兩三分鐘就能完成4畝地的施肥,效率比以前高太多了。”他仔細算了一筆賬:前期購置設備、培訓飛手投入了7萬多元,但從全年收益來看,肥料和農藥成本節省超50%,糧食產量還因精準作業有所增加,增收近20萬元。如今,合作社成員們手持遙控器,在田間靈活操控無人機,機械的嗡鳴聲與風吹麥浪聲交織,奏響了一曲美妙的“春耕交響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科技與自然的深度融合。
農技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過去春耕,全靠人工肩挑背扛,效率低、強度大。如今,無人機成了咱農民的得力‘新農具’。”儀陽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付士友感慨萬千。隨著全省“智慧農機”推廣行動持續深入,無人機避障、精準噴灑等先進功能已廣泛普及,從最初的少數人“嘗鮮”,變為如今農業生產的“標配”。種糧大戶冀榮祥對此深有體會:“開春給小麥追肥,無人機作業速度快,而且邊角旮旯都能覆蓋到,人工根本比不了。我投入六七萬元購置設備,一開始還心疼,現在看來,這錢花得太值了!”農技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確保農戶熟練掌握設備操作技巧,為科技助力農業發展筑牢根基。
如今,榮祥合作社的無人機已成為肥城儀陽街道農業轉型的鮮明標志。從鋼結構大棚內的智能環境調控,到廣袤農田上空的“空中施肥”,科技的力量正全方位、深層次地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綠色、集約化方向加速邁進,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大眾新聞記者 曹儒峰 通訊員 紀宗玉 袁廣 吳西軍 陳天豪)
(大眾日報及大眾新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文字投稿務必配上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投大眾日報泰安記者站電子郵箱dzrbta@126.com,熱線電話:05388011909。來稿請務必注明作者、手機,以便進一步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