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類人猿祖先進化至今約500萬年,期間發生了許多驚人的變化:站立行走、語言誕生、大腦擴張。但還有一個變化鮮為人知:我們的染色體少了一對。
現代人類有23對染色體(46條),而黑猩猩、大猩猩等近親有24對(48條),這“丟失”的一對染色體,是自然進化的偶然,還是外星人“改造”的證據?
接下來讓我們去尋找真相
首先染色體是DNA的載體,儲存在細胞核內,決定生物的遺傳特征,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99%,但染色體數量不同,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都有24對染色體,而人類只有23對。
這意味著,在我們與黑猩猩分化(約500-700萬年前)后的某刻,一對染色體“消失”了,這引發了兩種猜測:一是自然進化導致染色體融合,二是外星人干預了人類基因。
2003年《自然》雜志刊登的研究破解了部分謎團,科學家發現人類的第2號染色體(2號染色體)異常大,包含約2.43億個堿基對,遠超其他染色體,對比黑猩猩基因組,發現黑猩猩的2A和2B兩條染色體(各約1.2億堿基對)與人類2號染色體高度相似,基因順序幾乎一致,只是中間有一段“接合點”。
這表明人類的2號染色體是兩染色體融合的結果,而非“丟失”,融合點還有端粒(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和著絲點(染色體分裂時的連接點)的痕跡,像兩條繩子被拼接成一根。
染色體融合在自然界并非罕見,馬的染色體(32對)比驢(31對)多一對,家鼠(20對)比野鼠(13-17對)多幾對,融合通常發生在兩條染色體頭尾相連,形成一條長染色體,遺傳信息基本保留,人類2號染色體的融合可能發生在500-700萬年前,南方古猿或早期人屬出現前。
至于融合如何發生,可能是隨機突變,生殖細胞(精子或卵子)在分裂時,染色體可能錯配,兩條染色體通過端粒“粘合”,形成一條新染色體,新個體若存活并繁殖,讓這個突變繼續傳下去。
2號染色體雖大,但基因功能未明顯丟失,說明融合沒破壞關鍵遺傳信息,但它可能影響基因表達,比如大腦發育相關基因(FOXP2,語言能力)或免疫基因,可能間接促進了人類智慧的提升。
更廣義來看,染色體融合是進化隨機性的例證,500萬年前,偶然的基因“拼接”改變了人類祖先的命運,像擲骰子擲出關鍵一擊,沒有它,我們可能仍是樹上的猿猴,或另一種智慧生物。
現在人類已掌握基因編輯(CRISPR),未來可能主動改變染色體,比如修復遺傳病或增強體質如果外星人假說是真的,未來的基因技術可能讓我們找到“改造”痕跡,比如異常的DNA插入序列,但目前看來,人類基因組的99.9%與自然進化吻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