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得知自己還在上小學時就被人辦理了一張聯通手機號卡,河北衡水市民張先生向當地營業廳提出注銷時,被工作人員拒絕,導致自己無法辦理新業務后,向媒體求助,最終,澎湃新聞介入當天,中國聯通相關工作人員就“稱已經為張先生辦理了手機號碼剝離,并注銷了涉事手機號”。
這讓人不禁要問,當事人提出要求注銷自己不知情情況下被冒用身份證辦理的手機號碼被拒絕,何以在媒體介入當天,中國聯通相關人員就能將涉事號碼剝離并注銷?
事實上,張先生發現自己身份證被異地冒用辦理手機號卡,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也就是張先生在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嘗試為自己的iPad開通eSIM(電子化的SIM卡)功能,提示“其身份證件已超出通信行業開戶限制,不滿足當前受理渠道的辦理條件,要求他更換證件辦理”。讓通過手機APP查詢自己名下只有4張聯通號卡的張先生,不得不前往衡水市故城縣中國聯通營業廳進行查詢,發現2001年,也就是張先生還在上小學時,就被人用其身份證在邯鄲市辦理了一張聯通電話號卡。
于是,張先生當場要求將自己不知情情況下辦理的電話號卡注銷,故城縣中國聯通營業廳經與衡水市聯通公司聯系溝通后告知張先生無法注銷。
青鋒理解故城縣中國聯通營業廳不能注銷張先生被異地冒用身份證辦理的電話號卡的情形。也就是盡管號卡顯示的是張先生的身份證號碼,但號卡注冊人的姓名并非張先生,而是一位女性。二則,2001年手機號卡辦理時,尚沒有實行實名制,也沒有規定要求必須要提供身份證號碼。以及聯通工作人員所說的“可能手寫有誤等原因導致的,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也找不到當時的相關負責人和相關登記信息了”等緣由。
但不管有什么理由,現在發現用戶身份證被異地冒用,作為提供服務方的中國聯通,應該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口予以回絕。
更不應該,也不能讓人理解的是,澎湃新聞介入并將張先生的遭遇向中國聯通河北分公司反映后,當天下午張先生就被邯鄲市聯通公司的相關工作人員主動聯系,要求張先生提供身份證照片等信息配合辦理剝離手續,而且,很快注銷了被冒用身份證辦理的手機號卡。
難道是中國聯通衡水公司沒有權限,或者衡水公司聯系邯鄲公司不被邯鄲公司重視,非要等媒體介入,中國聯通河北省公司出面干涉,方才能“特事特辦”?
注銷一個被冒用身份證辦理的電話號卡事情雖小,但反映出的是一個大問題。假若說作為服務企業都不愿意俯下身子解決消費者遇到的問題,那其他手中握有一定實權的管理單位,又該如何呢?
青鋒還是那句話,倘若人們的觀念真的轉變到重慶市榮昌區區委書記高洪波所說的“交警不是來貼罰單的,城管也不是來掀地攤的,交警是維護交通秩序的、為人民服務的,城管是維護城市環境的”這一社會治理理念上來,那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焉能不會沒有大的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