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馬揚刀、目光如炬……河北獻縣馬本齋紀念館廣場上,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塑像英勇威武,訴說著八十多年前的鐵血傳奇??谷諔馉帟r期,這支以回民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在華北平原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軍以沉重打擊,被毛澤東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河北獻縣西城中學學生在聽講解員講述馬本齋及回民支隊的抗日事跡(2014年4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馬本齋1902年出生于河北獻縣一個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1921年,他在東北投身行伍。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黨頑固派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馬本齋壯志難酬,憤然解甲回鄉。
七七事變后,面對山河破碎、鐵蹄踐踏,馬本齋誓以熱血衛中華,組織青壯年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4月,他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在他的帶領下,改編后的回民支隊戰斗力不斷提高,隊伍迅速發展到2000多人。
八路軍回民支隊(資料照片)。
“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的英名就來自回民支隊創造的許多平原游擊戰的傳奇戰績。機動靈活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指揮下,以善打伏擊戰、夜襲戰聞名,被冀中軍區譽為“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爛、拖不垮的鐵軍”。
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指揮所部戰士炸橋梁、破公路、打伏擊,轉戰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濱,馳騁于冀魯豫廣大敵后戰場,進行大小戰斗870余次,消滅日偽軍36000余人。
因長期轉戰,馬本齋積勞成疾,1944年1月,在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后一次動員報告,同年2月7日,馬本齋不幸病逝,終年42歲。
八路軍回民支隊(資料照片)。
戰旗血色沉淀為山河底色,烽火記憶熔鑄成大地脊梁。英雄血脈已與他們為之奮斗的中華熱土水乳交融。1954年,馬本齋遺體從魯西莘縣張魯集遷至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2001年8月,馬本齋紀念館在河北獻縣本齋回族鄉本齋東村建成。2009年,馬本齋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2025年4月1日,在位于石家莊市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一名學生向馬本齋烈士塑像獻花(2025年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馬本齋,這個鐫刻在民族豐碑上的英雄名字,將永遠銘記于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回民支隊的傳奇故事和抗日精神,也將代代相傳,指引我們在民族復興征程上奮勇向前。
這是在位于石家莊市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拍攝的馬本齋烈士塑像(2025年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主筆:張鋮
記者:牟宇
編輯:章磊、劉金海、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