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個真正能讓人夜不能寐的哲學謎題,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說起心靈與現實的關系,首先我們來看看"泛心靈主義"這個看法。這種理論認為,心靈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充滿整個宇宙。你要么接受這個觀點,要么就得解釋意識是如何從無意識的物質中神奇地產生出來的。
這兩條路,你選哪一條?
如果選擇第二條(意識從無意識物質中產生),那你就需要解釋大腦這塊"肉"是如何產生思想的。如果選擇第一條(心靈是基礎的),那又怎么解釋為什么我面前的這杯茶似乎沒有在思考人生?
這就是為什么泛心靈主義像一個迷宮——越想理清楚,就越迷糊。不如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意識既不是遍布現實,也不是從現實中產生,而是給現實賦予意義的東西呢?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貝克萊主教那個著名的問題:"如果樹在森林中倒下,沒有人在場,它會發出聲音嗎?"乍一聽很繞,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矛盾。
假設樹木沒有自我意識,那么樹和聲音都只是我們心中的概念。沒有感知的心靈,我們就無法談論它們的存在。貝克萊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對傳統現實觀念來了個漂亮的"釜底抽薪"。
霍金曾說"人類只是普通行星上的化學污垢",這話聽起來既有深度又有些片面。他嘲笑"我閉上眼睛你就會消失"的想法,但我們不妨思考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如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你的存在,而你自己也沒有意識,那么,你存在嗎?
這正是貝克萊的觀點,但我們不能走得那么絕對。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物質世界和心靈是共存的。
這就是為什么關于心靈的問題至今仍是一個無解之謎。
翻開歷史長卷,古希臘哲學家們早已嘗試過各種方式來解釋心靈問題。雖然把古代哲學家簡單地歸類是不夠嚴謹的,但某些觀點確實更偏向特定方向。
阿那克薩戈拉(約公元前500-425年)認為"心靈"(希臘語"nous")是宇宙的推動力。他還提出不存在"生成"或"消亡"的理論,這與東方佛教"不生不滅"的思想非常相似。在他看來,物體并非出生或死亡,而是成分的混合與分離,這些成分永遠保持其本質特性。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所知的化學原理。
阿那克薩戈拉與后來的還原論不同,他認為"萬物皆在萬物之中"。每種成分無時無刻不在各處存在。雖然這與當代化學的元素周期表理論不符,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與現代物理學中"場"的概念有些相似——基本粒子都是遍布時空的場的表現。
相反,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370年)則認為一切都可以簡化為盲目的物質原子。他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物質對象如何形成,但無法解釋感官體驗。面對這個難題,他選擇了一條簡單的路:否認意識體驗的真實性:
"甜是約定俗成的,苦是約定俗成的,熱冷和顏色都是約定俗成的;但在現實中,只有原子和虛空。"
簡單來說,意識只是一種幻覺。這種思路后來被很多現代唯物主義者繼承。
柏拉圖的靈魂理論在此后長達1500年內影響了西方世界。柏拉圖的學生之一,公元2世紀的普魯塔克正好在基督教形成教義的時期非常有影響力,深刻影響了基督教對靈魂和心靈的理解。
普魯塔克認為,心靈是被困在身體牢籠中的不朽存在。一些基督徒接受這個觀點并發展出諾斯替主義。他們認為物質世界邪惡且腐敗,是一個次等神創造的。他們相信真正的上帝派遣耶穌來解放人類,使他們脫離物質世界,進入純思想境界。
而亞里士多德不同意他的老師柏拉圖,認為靈魂是身體的形式,死亡時與身體一同消亡。這是一種一元論(統一性)觀點,與柏拉圖的二元論相對。這與教會教義相悖,被視為危險思想。后來,中世紀思想家圣托馬斯·阿奎那試圖調和亞里士多德與教會教義,保留了靈魂不朽的觀念,但弱化了其概念。
到了近代,笛卡爾(1596-1650)提出了更徹底的二元論,但目標不同。他想明確區分什么受科學機械秩序支配(物質世界),什么受自由意志支配(心靈或靈魂)。這就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物質與心靈二分的世界觀。
伽利略和牛頓進一步將物體特質劃分為那些存在于"心靈中"的(如顏色、氣味和味道),以及那些存在于"物體中"的(如大小、重量和運動)。
然而,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同時代人反對二元論,主張心靈和物質統一的宇宙觀。對斯賓諾莎來說,科學研究的是上帝的心靈,而非機械的物質。我們的心靈只是上帝心靈的延伸。
霍布斯等少數哲學家則持相反觀點,認為只有物質事物存在。他可能是第一個將心靈比作"計算機"的哲學家,這比計算機的發明早了幾個世紀。他認為離開身體就不可能有思想,將感官感知解釋為對外部世界的內部模仿。
泛心靈主義者雖然避免了物質世界的二元視角,但他們面臨一個大難題:如何解釋原子等微觀意識如何形成大腦的宏觀意識?為什么相同數量的原子在大腦中產生意識,但在一碗粥、一塊鋼鐵或我的手臂中卻沒有?大腦是否像磁鐵一樣,讓所有微小意識產生整體效應?這些問題至今無解。
這個問題被稱為"主體求和",是當代泛心靈主義理論的最大障礙。
當理性主義哲學家試圖調和心靈與物質世界時,康德和貝克萊等唯心主義者選擇從根本上挑戰這個問題。
貝克萊大膽宣稱物質事物根本不存在。因此,二元論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它假設需要解釋物質世界。在他看來,心靈只是感知各種觀念,萬物皆為觀念。我們認為"真實"的事物只是比我們想象或幻覺的事物更真實的觀念而已。
不幸的是,貝克萊與德謨克利特犯了相同的錯誤——回避真正的問題。
我們感知到的確實是某種東西,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心靈。維特根斯坦指出問題不是物質事物不存在,而是我們無法談論它們。只有我們能夠談論的事物,對哲學家才有意義。貝克萊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哲學論證,而是一個禪宗公案——一個包含矛盾但指向更深真理的問題,這個真理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
這觸及了心靈的真正本質。
其實,伽利略和牛頓所劃分的所有類別,無論是心靈中的顏色和味道,還是世界中的大小和重量,實際上都在心靈中。因為心靈之外不存在"事物",所以也不存在事物的大小或重量。然而,我們既不能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也不能確認它,因為我們無法描述那種存在是什么樣的。我們無法對超出感知范圍的事物做出邏輯陳述。
有些理論認為意識從物質世界產生,有些則認為心靈和物質世界雖然分離,但來自共同源頭。還有人認為物質世界本身是通過意識過程產生的。但這些觀點都不夠完善,因為它們都試圖毫無充分理由地將一個方面置于另一個之上。
或許,意識和物質世界是相互涌現的。物質世界從意識中涌現,因為我們只能感知心靈中的事物;而意識又來自物質世界,因為它產生于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世界。我們無法談論的世界(那棵在無人森林中倒下的樹)是意識的源頭,但正因為我們無法談論它,我們的心靈也就無法感知這個源頭。
這表明意識和物質是一體的,但不是泛心靈主義所認為的那樣。
意識像DNA一樣,編碼了現實的各個方面,但DNA本身又是從物種現實中涌現的。DNA永遠無法完全編碼它所屬的生物體,但對物種延續又至關重要。同樣,意識通過對現實的感知創造現實,但這個現實遠比能被感知的部分廣闊得多。
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認為,觀察者通過觀察量子過程創造了他們所觀察的現實。換句話說,在觀察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底層現實"。一旦被觀察,這個結果就像任何事物一樣真實,并且完全獨立于觀察者的心靈。因此,心靈孕育了一個新的現實。
在量子理論中這一點尤為明顯,我們所觀察到的受到觀察者選擇的影響,這從量子糾纏的實驗中可以看出。同樣,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處于不同運動狀態和引力場的觀察者對現實的感知也是不同的。
盡管我們習慣于想象一個可知的客觀現實,但這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假設。我們觀察到的一切都依賴于我們的狀態和心靈背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狀態是不可分離的。因此,現實和我們的心靈同樣不可分離且相互關聯。
這就是為什么可以說,現實從意識中涌現,反之亦然。你無法將它們分開,但你也無法指向自身之外的現實并說它包含或具有意識屬性。相反,你每時每刻都在創造現實,現實也在創造你。
這種觀點或許能讓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古老的心物問題,超越二元論與一元論的局限,理解意識與現實的深層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