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這輩子最靠譜的投資,可能正是全球最大的消費主義“鐮刀”。
今天咱們聊點扎心的話題。先問個靈魂問題:如果用未來30年的工資換一張房產(chǎn)證,到底是你買了房子,還是房子“買”了你的人生?建議先點贊收藏,因為接下來的內(nèi)容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房貸合同。
房子,其實已經(jīng)成為比鉆石更厲害的財富收割機。今年2月底,林亭居住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發(fā)布的《2024年全國百城房價收入比調(diào)查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百城房價收入比為10.3。
其中,一線城市2024年房價收入比為26.1,二線城市房價收入比為10.8,三四線城市房價收入比為7.6。深圳高居首位,房價收入比為34.8。這意味著什么呢?
也就是說,2024年在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子,大概要花一個家庭一年收入的26倍;二線城市大概是11倍;三四線城市是7.6倍。深圳的情況最突出,在深圳買一套房子的價格差不多是一個家庭一年收入的35倍。
更魔幻的是,2023年,一線城市購房者平均年齡已推遲至36.9歲,而90后群體中僅有27%選擇在30歲前買房。當你掏空6個錢包,買下那套首付30萬的房子時,其實已經(jīng)掉進了資本精心設計的超級陷阱,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鉆石營銷大師戴比爾斯用“永恒愛情”包裝碳元素,而房地產(chǎn)商更狠,他們把鋼筋混凝土包裝成人生剛需、階層通行證,甚至是婚姻入場券。你以為買的是安全感,不,你買的是資本制造的焦慮“連續(xù)劇”,每一集都叫“不買房就輸在起跑線”。
到底是誰把居住變成了買房?人類對家的渴望被資本拆解成了精確的營銷公式。2003年,國務院18號文把房地產(chǎn)定為支柱產(chǎn)業(yè)。從此,“買房等于成功”的敘事鋪天蓋地。丈母娘說,沒房不嫁你;開發(fā)商說,首付分期輕松“上車”;就連小區(qū)保安都在問,您是業(yè)主還是租客。
但別忘了,剛需的本質(zhì)是生存需求。香港劏房里住著70萬人,人均居住面積5.7平方米;東京年輕人在膠囊旅館花1500元月租,也活得好好的;深圳城中村的年輕人用2000元月租就能解決居住問題。為啥非要花600萬買一套鋼筋水泥?資本最厲害的地方,是把居住權(quán)偷換成所有權(quán),就像鉆石營銷,讓愛情和石頭綁定,房地產(chǎn)商讓婚姻、教育、社會地位全部和房產(chǎn)證掛鉤。
2023年,北京學區(qū)房調(diào)研顯示,30平米的老破小能賣800萬,家長們買的不是房子,是名校的敲門磚。這種“剛需綁架”比奢侈品柜姐的PUA狠1萬倍。有人反駁,過去20年買房的人都賺了,房子難道不是最好的投資?
好,咱們用數(shù)據(jù)說話。1998年房改至今,全國平均房價漲了12倍,看似造富神話,實則是貨幣超發(fā)的“海市蜃樓”。2024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313.53萬億元,是2000年的23倍。錢印多了,房子自然水漲船高。但別忘了,2019年之后買房的人正在經(jīng)歷“接盤俠時代”。鶴崗3萬元1套的房子沒人接,玉門老城1萬元買兩層樓沒人要,就連蘇州、東莞這些明星城市,二手房掛牌量都超過50萬套,降價50萬都難出手。
更殘酷的真相是,如果房子真能穩(wěn)賺不賠,開發(fā)商何必打折促銷,銀行何必放寬貸款?真正的優(yōu)質(zhì)資產(chǎn)從來不會靠廣告轟炸推銷。資本玩的是“擊鼓傳花”游戲。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華爾街把房貸包裝成金融衍生品賣給普通人;2021年,中國房企高周轉(zhuǎn)模式下,購房者用首付30%撬動100%的房產(chǎn),本質(zhì)都是用未來收益抵押現(xiàn)在的欲望。
2023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17萬億元,相當于每個中國人背負2.7萬元房貸,這不是投資,是把后半生的勞動力抵押給了銀行。
最有意思的是,現(xiàn)在的00后正在用“不買房”對抗這套邏輯。2024年,全國結(jié)婚登記量僅610.6萬對,創(chuàng)下近45年以來的最低記錄。其中有很多新人選擇租房結(jié)婚,上海青年公寓入住率連續(xù)三年上漲。年輕人寧愿把錢花在環(huán)球影城年卡、switch游戲機上,也不愿給房貸“打工”。
資本急了,開始玩新套路。深圳推出“以舊換新”政策,鼓勵業(yè)主賣掉小房換大房;武漢放寬限購,大學生憑畢業(yè)證就能買房;開發(fā)商更絕,推出首付分期、延期還貸,甚至幫購房者墊付首付。這些操作像極了鉆石滯銷時推出情侶對戒套餐,本質(zhì)都是怕“接盤俠”不夠用了。但年輕人越來越清醒。
有位網(wǎng)友做過測算,在二線城市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按月供8000元算,30年總共還288萬,其中利息168萬,相當于用168萬利息“租”了30年房子,最后還不一定能賣出原價。
與其說是買房,不如說是和銀行簽了一份長期“賣身契”。對比全球,中國年輕人的購房壓力堪稱“地獄模式”。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2023年全球房價收入比排名中,上海以房價收入比44位居全球第一,廣州以37位居全球第二,北京以33位居全球第三,深圳以32位居全球第四。
好家伙,全球房價收入比前四名,直接被中國的北上廣深“包圓”了。雖然只是一線城市的數(shù)據(jù),但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中國購房壓力。這種畸形的房價收入比正在透支整整一代中國人的未來。
更諷刺的是,當中國年輕人為房貸焦慮時,日本偏遠地區(qū)的房產(chǎn)正在以“鶴崗價”吸引中國買家。北海道2.3萬人民幣的溫泉空置房,關西地區(qū)9.3萬人民幣的百年老屋,正在成為年輕人逃離內(nèi)卷的新選項。這種“反向買房”現(xiàn)象,本質(zhì)是對國內(nèi)高房價的無聲抗議。
面對困境,年輕人開始探索新的生存方式。有的年輕人選擇“反向買房”。2024年,廣西來賓市象州縣57萬就能買下320平米的房子,月供僅1800元;有的選擇輕資產(chǎn)生活,北京青年選擇月租1800元的康盈家園,省下的房貸用于環(huán)球旅行、技能培訓;而有的人直接選擇跨國置業(yè),日本2.3萬人民幣的空宅,德國慕尼黑2000歐元每平米的公寓,正在成為新選項。這些選擇背后,是對“房子定義人生”的集體反叛。
當房價收入比突破40%,當房貸利率跌破3%,當政策紅利此起彼伏,年輕人的選擇理應更自由。各位,我不是說買房不好,而是想讓大家看清真相。當你每月為房貸焦頭爛額時,當你不敢辭職、不敢生病時,當你把提前還貸當成人生目標時,其實已經(jīng)被消費主義馴化了。房子本該是生活的容器,卻變成了鎖住自由的枷鎖。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生不是用來被房貸定義的。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靠房產(chǎn)證上的名字。當你不再被社會“時鐘”驅(qū)使,當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這才是對抗消費主義最鋒利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