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本設(shè)色古畫《五代人浣月圖》,收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和《故宮書畫錄》等合集中。關(guān)于此畫的主題,目前大致有兩派意見:“掬水月在手”,“滌珠”或其他。
這幅畫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資料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幅中秋題材畫:畫中明月倚天,皎潔瑩燦。曲欄庭院,虬松蒼郁,梧桐欣茂,蕉葉挺翠。尚有芙蓉、蜀葵、雛菊等競吐芬芳,滿園秋意撩人。奇石上,蟠螭瀉水,激蕩池中月影。盛裝婦人為其所惑,探手如欲撈之。旁有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物,或荷琴……
另一種解讀為:“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神情莊嚴靜穆。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guān)。畫無作者款印,舊簽題標為《五代人浣月圖》。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間系縛的長柄紈扇來判斷,此幅原稿的時代,雖符合十世紀規(guī)制,但樹石畫法,筆致夸張,已呈顯宋末元初特質(zhì),推測應(yīng)出自南宋宮廷畫師所摹。”
兩種說法各有道理。我從網(wǎng)上看這幅畫的局部,夫人的目光望向池中,池中見有波紋,未見月亮。我把夫人手部的畫面放大,依然模糊不清,那是水中有月還是一顆大寶珠呢?真的難以辨認!
吸引我的“謎點”還有畫面中間的一條蟠螭,它盤踞于奇石上,低伏瀉水,將口中之水注入水池。有人從園林建造角度認為,這是一種富于奇趣的“小水景”,螭首作為吐水口,比較常見。這條不太大的蟠螭內(nèi)有水管,與方形石槽、石槽下的暗道構(gòu)成一個小系統(tǒng)。我把蟠螭局部放大,發(fā)現(xiàn)它的頭上只有一只角。該畫有修補痕跡,也許是丟了另一只角。不過,當我在奇石后看到這東西時,實在是迷惑了。
這是啥?的確可能有一個“亦真亦幻”的原本。在畫中,蟠螭不是排水獸,它就是四爪真龍,山石后有它帶來的“云氣”。后來修復(fù)或者臨摹時,畫師的原意不可考辨,于是畫成了這樣“帶子”式的水流。若是那樣,那就是“感孕”一類的故事了吧?
我查不到相關(guān)研究論文,狂想一下,亦是觀畫之樂趣。
原標題:《五代古畫懸疑》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欒吟之
來源:作者:馬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