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由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主辦的2025年東城區“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暨《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新書發布會于京隆重舉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君、副總經理張弋輝出席了本次活動。
新書首發
解碼中軸線的“五位一體”城市文明
作為活動的重要環節,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市金牌閱讀推廣人單霽翔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君共同為《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揭幕,并向北京中軸線遺產點位代表贈書。單霽翔結合當下出版環境談到,面對海量圖書,遴選出兼具價值與適配性的佳作需要沉心鑒別,倡導公眾以寧靜心境多讀書,讀好書。
《北京中軸線的故事》作為兼具歷史教科書、城市導覽圖、文化啟示錄三重價值的復合型讀本,凝結了單霽翔30余年參與中軸線保護、申遺及故宮修繕的一線經驗,系統梳理中軸線7.8千米空間內的15處遺產要素。單霽翔以遺產活態傳承為主線,結合申遺歷程中永定門復建等關鍵事件,讓這條“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真正從歷史走向當下。
主題分享
激活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在主題分享環節談及圖書《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時,單霽翔以個人成長經歷為脈絡,回溯了自海外歸國后,于中軸線區域長期生活、工作并深度參與保護規劃的歷程。北京中軸線的15處遺產構成要素包括永定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外金水橋、天安門、端門、社稷壇、太廟、故宮、景山、萬寧橋和鐘鼓樓,其中有12處位于東城。
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親歷者與推動者,單霽翔全程參與并推動了申遺進程。2011年3月,單霽翔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推動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提案得到了40余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名響應。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這期間,中軸線的申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其中,永定門的復建是中軸線申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22年,中軸線南端的標志性建筑——永定門開啟復建之路,過程中堅持遵循“四原”原則,即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盡管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困難重重,但是大家都沒有退縮。最終,團隊攻克難關,成功在原址復建。如今,這座復建的建筑已成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雖然北京中軸線申遺已經成功,但單霽翔始終強調,“2024年中軸線申遺成功并非終點,而是保護與傳承的新起點”。分享現場氛圍熱烈,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家、新中國功勛演員李光復,以及國家一級演員、全國第三屆“十大誦讀藝術家”杜寧林等嘉賓表示,單霽翔的講述兼具專業高度與人文溫度,通過個人視角的深度剖白,讓中軸線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保護理念更生動地抵達公眾心靈。
打造文化傳播矩陣
讓遺產故事走向世界
《北京中軸線的故事》的成功出版,是對中軸線保護脈絡的又一次系統梳理。近年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方面,打造“遺產守護人”品牌,以單霽翔系列作品“文化遺產里的中國故事”為代表,累計輸出版權超30個語種;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模式,在紙書出版的同時,推動文化遺產從“紙上閱讀”到“實地體驗”的立體傳播,以多元視角講述兼具歷史厚度與生活質感的中國故事,讓公眾從閱讀中觸摸文化肌理、感受生活溫度,助力文化遺產在當代語境中持續煥發新生。
編輯|張恒麗 繩 蘊
復審|李 鵬
終審|張弋輝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