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之名##頭條深一度#
前兩天在直播的時候跟粉絲聊到了阿波羅登月,其中有人就突然問我:火箭叔,你的好奇心的起點,是不是就是受阿波羅登月的影響的?這一下子把我問懵了。因為,它其實是一個挺大的問題,所以我當時沒有回答他,而是仔細想了兩天后,終于得出了準確的答案。我好奇心的起點,來自一本意外翻開的書——《宇宙的最后三分鐘》。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那是我剛剛上初中后的第一個暑假,在成都春熙路的一家書店里。我記得很清楚,當天很熱,而書店里有在當時還很少見的空調,所以去書店,既可以免費看書,又可以躲避熱浪,一舉兩得。書店應該有兩層,擺放這本書的書架位于二樓靠里的位置。大概率這是一家新華書店,因為時間回到三十多年前,除了新華書店,好像也沒啥別的書店了。再說,別的小書店也不會有空調的。由于是暑假的上午,書店里并沒有多少人,我從一樓慢慢逛到二樓,中間拿起過好幾本不同的書,但是翻了幾頁后都重新插回去了。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上世紀90年代物質還不是很充盈社會中的初中生,我手上的零花錢實在是很拮據。現在回想起來,它們大概也是我好不容易從平時的早餐錢里省出來的,所以它們必須要花得物超所值。
結果,我碰到了《宇宙的最后三分鐘》,定價10塊,不打折。我沒有翻多久,就馬上付錢買了它,然后沖回家,一口氣將它讀完。因為,它其實并不厚。我實在說不上,是我在等這本書,還是這本書,在等我。但從此以后,我的好奇心被徹底打開,我對于宇宙奧秘的興趣也如打開的閘門一樣,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直到現在。
但你知道嗎,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這本書雖然名字叫“最后的三分鐘”,可書中幾乎講得都是“最初的三秒鐘”:它講到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它講到了我至今都無法完全理解的奇點;它還講到了黑洞、蟲洞、時空等等......唯獨就是將自己書名里的那“最后三分鐘”遺忘得徹徹底底。當年讀的時候,我自己也忽略了,因為如此豐富的信息量在一個初中生的腦子里炸開后,已經相當飽和。而后來慢慢察覺出來,再仔細回味,覺得這書名起得實在很妙——像極了小說或者電影的開放式結局:宇宙的最后三分鐘到底會怎樣,親愛的讀者,難道這不是你在讀完本書后應該自己去思考的嗎?
如果當年這本書里直接給了我答案,我或許也就不會沿著好奇之路一直前行了。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一本好書,跟遇到一位好的老師一樣重要。
此刻窗外的星光依然在穿越億萬年前來赴約,就像三十年前那個攥著省下早餐錢的少年與《宇宙的最后三分鐘》的相遇。世界閱讀日將至,我時常在想:或許每本書都藏著一段量子糾纏般的緣分,當我們在某個時空坐標偶然翻開扉頁時,命運的波函數便悄然坍縮成最絢麗的星云。
這本文筆瑰麗卻留白萬千的科普著作,教會我的不僅是黑洞視界與量子漲落,更讓我領悟到:真正偉大的作品從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在讀者心田播撒漫天星塵,讓每個靈魂都能循著微光繪制自己的銀河圖譜。
閱讀本就是一場星際漫游,我們既是探索者,也是播種者。
上今日頭條,看深度好內容。讓我們以書之名,共赴這場跨越時空的星辰之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