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駕普及,戴上了緊箍咒。
作為國內新能源市場的鯰魚,特斯拉在今年又一次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變化,從FSD入華開始,智駕爭奪戰進入了頂峰,幾乎所有人都想要知道一個答案,特斯拉的FSD和國內智駕的水平究竟差距有多少?
這背后,是車企瘋狂追趕超過一年的努力,從特斯拉在北美推出FSD V12版本后,國內車企都希望能夠證明自己超越了特斯拉。
而在更早之前,從輔助駕駛變成智能輔助駕駛開始,智駕就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關注熱點,從高快領航到城市領航,追逐科技浪潮的車企進入到一個你追我趕的快時代。
當L2后增加無數修飾詞后,智駕就已經出軌到失速的狀態,一直到3月29日,一場慘痛的車禍,為這場近乎全民智駕狂歡踩上了一腳重重的剎車。
一時間,全民追捧的小米汽車淪為了眾矢之的,“智駕”也成為了地方交通部門管理的重點。
4月17日,多部門發布一系列內容,對智駕戴上了史上最嚴的緊箍咒。
最嚴緊箍咒
4月16日,工信部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主要汽車生產企業近60名代表參加會議,重點討論關于車企OTA升級備案和駕駛輔助功能測試的內容。
特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除此外,公安部有關部門也在官方平臺發文,強調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明確任何因輔助駕駛系統發生的車禍責任都將由駕駛員承擔。
并且還強調,車企在宣傳時如果夸大功能,誤導消費者的將構成違法行為,處于行政處罰,嚴重的將構成刑事犯罪。
可以說,這是在所謂智駕普及元年的開始,就為車企套上了緊箍咒,行政主管部門開始對于已經處于混亂的智駕宣傳和使用進行整治。
在重壓之下,車企內部也面臨著更嚴格的審核,在與某大型國有車企內部人員交談中,了解到,工信部目前對于智駕相關的OTA升級的備案全部亮起紅燈,重點車型的OTA升級只能進行刪減后再送審。
同時,根據一份流傳出的會議紀要顯示,車企在智駕相關的宣傳中將面臨更為嚴苛的規定。
首先,叫停公測,包括所謂內部千人團和萬人團測試都需要在公告后進行,禁止拿用戶做測試。
其次,規范宣傳用語,L3以下只能使用輔助駕駛,包括接管一詞也不能出現在宣傳用語中,代客泊車、遠程遙控等用詞也全部被禁止。
至于這份會議紀要的真偽,目前還不太清楚,但可以確定的一點,不久前有消息稱,特斯拉將對中國版的FSD進行改名,官網將此前的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更名為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特斯拉的行為,意味著早在小米的事故之前,主管部門就已經對于輔助駕駛的宣傳進行審核,但是在面對市場競爭中,不少車企還存在僥幸心理,為了所謂的流量火中取栗。
而且,從高階輔助駕駛功能上市以來,相關的事故就發生了不少,幾乎沒有哪一家品牌有幸免過,但是因為重視程度不足,一直沒有形成關注,甚至還產生了不少車主故意將輔助駕駛違規使用的情況。
在如今智駕由高配走向標配的普及元年,主管部門的出手也是及時糾正智駕濫用的不正之風,在行業內部無法形成有效的自律下,只能靠行政主管部門下場來及時止損,嚴格的管理只是開始,更多的還需要全民參與。
全民祛魅
關于智駕,其實整個行業都形成了一種盲目的追逐,特別是在AI大火之后,在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中,似乎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替代人類從事一部分勞動。
但是,汽車行駛在路上本就是具有一定風險的事件,人類駕駛都不能避免錯誤,更何況是學習人類的AI,出現錯誤是一定的。
從車企來說,智駕已經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需要在產品宣傳中形成關注點,就需要考慮宣傳的尺度,對于技術存在敬畏,而不是只為宣傳服務,過于夸大的向自動駕駛靠近,L2.999的9再無限多也不可能直接與L3劃等號。
特別是從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智駕就成為了智能輔助駕駛的簡稱,但正是這一簡稱卻將最重要的輔助功能漏掉,讓不少消費認為智駕就是智能駕駛,就等于自動駕駛。
所以,從宣傳用詞上,車企就應該回歸本質,輔助駕駛就是輔助駕駛,再智能的輔助駕駛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讓消費者形成正確的認知,而不是宣傳內容下的一行行小字提示。
作為用戶,在使用輔助駕駛功能時則要明確的了解功能的邊界,特別是在學習輔助駕駛的內容時,不能流于形式,因為只有在這些智駕考試中才能了解到智駕的能力究竟有多么脆弱。
而且在使用時更不能存在僥幸心理,盲目使用一些所謂的“智駕神器”來投機取巧,意外對于系統來說只是數字上的概率問題,但對于用戶來說就只有0和100%兩種結果。
從媒體宣傳來說,更需要形成正向的引導,特別是在這個全民自媒體的時代,平臺更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及時審核一些不良引導的內容,拿出之前下架雷軍直播的魄力,大力整治這些內容。
更重要的是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執法部門對于技術熱點有預判的能力,在發現存在違規行為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管理,而不是看著影響一步步擴大才出手。
同時,又需要執法部門不能對于這類問題一刀切,在這次熱點事故發生后,不少高速上出現了禁用輔助駕駛的提醒。
面對技術的發展,整個行業還是要用科學謹慎的態度去對待,避免盲從的同時也要避免盲目反對,還是需要回歸技術本質,形成明確的監管體系,保證技術在可控的范圍內使用。
同時,這些問題也在倒逼立法部門及時立法或者修改法律來完善對于技術發展產生的新的法律需求,例如提高智駕違規使用的處罰力度,增加機動車駕駛證考試中關于輔助駕駛使用的內容等。
特別是對于L3和L4自動駕駛法律的缺失,讓部分企業在宣傳中淡化相關分級的概念,將輔助與自動的邊界模糊化,才導致了目前的諸多問題。
從長遠來看,此次監管收緊是智能駕駛產業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短期來看,車企需應對合規成本上升和宣傳策略調整;長期而言,政策通過“去偽存真”為技術創新與安全發展奠定基礎。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次對于輔助駕駛的嚴格管理,也在驅動車企和相關研發企業向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突破,而不是卡在,目前不上不下的狀態中,逃避義務。
未來,行業需在技術突破、法規完善與用戶教育之間尋求平衡,才能保證技術更加安全的服務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