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本創作到后期特效制作,AI技術正以破竹之勢席卷 "AI將覆蓋影視全鏈條,它像‘魔童’般潛力無限,兩年內或從工具躍升為創作伙伴。"導演俞白眉預言。 作為影視創作的第一棒,編劇劉毅在談及日常工作時坦言,AI已經成為自己的"24小時靈感助手"。寫劇本時,AI能快速生成人物畫像、設計海報,甚至提煉故事線。 據了解,AI不僅能幫助編劇提高效率、縮短創作周期,還可以提供動態檢視,做到邊寫邊評估對照。以華策影視AIGC應用研究院研發的"影視劇本智能創作系統"為例,其可對20萬至50萬字小說劇本進行內容評估,將一個編劇3天的工作量縮減至5分鐘。 對影視公司來說,AI帶來的創作效率的提升,更是行業發展降本增效的關鍵。恐龍影業創始人孫嶸指出,公司正在訓練專屬的"智能體",將創意風格數據化。未來AI或重塑制片流程,但技術融合需跨領域協作。 不過,編劇張珂指出,對AI應用也要保持審慎。"可能在兩三年后,AI基本就能優化80%中低端創作。但現在,在使用AI的過程中,也會不時出現‘AI幻覺’,需要人為去比對和篩選。更重要的是,構思階段依賴AI可能會使自身創作動作變形,若追求更深刻的表達,仍需人類直面痛苦與孤獨。" AI浪潮下,影視創作在興起效率革命的同時,也面臨著創意危機的挑戰。 一方面,AI生成內容的本質是基于對已有數據的學習與模仿,缺乏人類創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生活感悟及深度思考。若創作者們過度依賴AI提供的故事框架,市場也易陷入同質化困境。另一方面,AI創意也有可能面臨侵權風險。 現場,編劇張珂就"若用AI將《我愛我家》轉為周俊武提問。 對此,周俊武表示,風格不受版權法保護,但角色形象若高度相似,仍可能越界。此外,當前,業內更多關注的是,在進行大模型訓練的時候,輸入的資料、數據等是否構成侵權。 在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程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