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4月19日電 題:珠光寶氣“國潮”風 中西交融新活力
作者 張月和
馬面裙、汝窯瓷器與黃金融合設計出的吊墜,靈感源自中國古畫的LARWINER藝術珠寶“盛世開泰彩色藍寶石鉆石牡丹胸針”……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簡稱“消博會”)上,珠寶展區的一派珠光寶氣中閃爍著別具一格的“國潮”風光芒。
“精致時尚又具古韻的‘國潮’珠寶更易獲得年輕人青睞。”其間,珠寶愛好者吉瓊慧和朋友在珠寶展區瀏覽各個展位。她說,“前段時間買了一只古法黃金手鐲,來消博會希望能再‘淘’到合心意的‘國潮’珠寶”。
4月17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舉行,“國潮”珠寶吸引觀眾駐足欣賞、拍照。 張月和 攝
近幾年,“國潮”(指外形設計上帶有中國特定元素的潮品)在中國已成為大眾消費潮流。今年2月,中國官方印發《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加快推進服裝服飾、珠寶首飾、皮革制品、化妝品等精品化國潮化時尚化。
“珠寶行業以前是渠道為王,現在則以消費者審美為導向,尤以‘國潮’為主。”中國珠寶首飾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勇認為,“國潮”興起緣于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日益高漲,更具文化自信,“國潮”珠寶能引發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情感共鳴。
4月15日,在海南海口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貓眼祖母綠套組引人注目,吸引參觀者駐足欣賞。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
“以黃金為例,過去主要是投資保值、婚姻嫁娶等需求,現今‘小而美’的‘國潮’黃金飾品最為暢銷。”老鳳祥海南區域總經理沈健說,這符合年輕人消費能力有限,希望兼顧投資保值和日常佩戴的多重需求。
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麗葵介紹,“國潮”珠寶在樣式、材質、工藝等方面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選用珍珠、玉石、瑪瑙等珠寶類別,或通過錘揲、花絲、鏨刻等傳統技藝制作,或運用祥云紋、如意紋、蓮花紋等傳統紋飾進行裝點。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國潮”興起也為中國珠寶行業創新發展注入活力。沈健說,“國潮”珠寶的暢銷讓很多中國傳統珠寶制作技藝重新走入大眾視野,也推動傳統手工藝人積極創新,設計制作出既具古韻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飾品。
張麗葵亦表示,“‘國潮’飾品大多融合多種珠寶,在佩戴方式、樣式設計方面還呈現出中西交融的特點”。香港珠寶設計師韓斐告訴記者,他們設計的高端珠寶大多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在造型上兼顧西方表達,得到了海內外專業珠寶買家的肯定。
4月13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海口舉行。圖為展出的“非遺鳳冠”吸引參觀者。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
“國潮”珠寶所煥發的創新活力,還促進了行業影響外溢。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許多博主自稱“簪娘”“簪郎”,學習絨花、纏花、點翠等傳統技藝,并拍攝視頻分享制作過程,“圈粉”海內外。這些非科班出身“手藝人”制作的個性化飾品,訂單排期動輒一個月左右。
伴隨著文化交流的熱絡,越來越多的中國珠寶設計師、珠寶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國潮”珠寶業已閃亮世界舞臺。“近年來,中國珠寶品牌將‘國潮’帶到國際珠寶展,海外珠寶商對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珠寶非常感興趣。”張麗葵說,中國科技發展更為珠寶行業帶來更多可能,“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讓很多繁復新穎的珠寶設計轉變為實物”。她相信,珠寶與“國潮”珠聯璧合,將會讓世界各地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文化之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