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到今天,似乎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我們是否認真地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快樂有標準嗎?那些吃喝玩樂式的“快樂”、燈紅酒綠下的“享受”、“寧在寶馬車上哭泣”的追求,就是生活的真諦嗎?如果說是,為什么好多人滿足之后又心生空虛失落,常常感嘆現(xiàn)在吃啥都不香、玩啥都沒意思、干啥都覺無聊?即使是那些住著豪宅、滿身名牌、身價不菲、“錢不是問題”的富人們,為什么也是憂郁、煩惱,甚至發(fā)出“窮得只剩下錢了”的唏噓呢?回過頭來看,我們許多人從艱難的歲月中走來,為什么那么艱苦的日子都樂觀地挺過來了,而且還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佳話?
可見,快樂不只是吃喝玩樂、不只是奢華享受,它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去體會。這就是,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只有在這樣的層面上去生活,快樂才是永久的、真實的。法國16世紀思想家蒙田曾說過,“只有信念使快樂真實”,把“快樂”這個概念闡釋得既精準又深刻。
上個世紀的雷鋒,他的人生追求就是為人民服務,以助人為樂為己任,所以他是快樂的。當我們翻起舊相冊,看到雷鋒每一張照片上略帶憨憨的、發(fā)自內心的笑,這笑容與快樂,正是他對新生活的滿足、對黨和人民的感恩,是他報效祖國和社會之后的恬淡。
“當代雷鋒”郭明義,也是快樂的典范。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幾十年來堅持一個信念:學雷鋒做好事。看到他人有難,他毫不猶豫地以自己微薄的收入解囊相助;有危重病人需要輸血,他二話不說挽起袖子。不僅如此,他還組織發(fā)起了“郭明義愛心基金”,號召更多的人來學雷鋒做好事。他的快樂影響著身邊,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張莉麗的故事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為什么?絕不僅僅是因為她舍身救人的壯舉,更重要的,是她平時投身教育事業(yè)的那種執(zhí)著,是她對學生、對同事的那種親情和無私的愛,是她那永遠洋溢在臉上的燦爛笑容打動了所有的人,無怪乎人們把“最美教師”的贊譽毫不吝惜地贈予了她。
列寧說:“前進吧!這是多么好啊。這才是生活呢。”惟有信念才能使我們明白人生的價值、知道人生的目的,不會被錯誤的價值觀所誘導。生命中有真理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使生活獲得真實的快樂。這也才是快樂的終極目標。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2012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第4版
原標題 | 《信念使快樂真實》
作者 | 劉乃季
主播 | 屈金華
編輯 | 李雪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