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渡江戰役“百萬解放軍渡長江”,奠定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格局,讓人民解放軍迅速解放了大陸的大片國土,國民黨到了強弩之末,再無在國內繼續興風作浪、挑起內戰的可能,在這個情況下,蔣介石選擇敗走臺灣,從此占據臺灣。
而到了蔣介石晚年回憶這段往事,卻痛罵有“三個人”害得他敗走臺灣——這三個人究竟是誰?蔣介石敗走臺灣又是否是他自己總結的原因呢?
敗走臺灣,晚年不甘歸因的蔣介石
時間來到蔣介石晚年,在解放戰爭中全面崩盤、以至于最后敗走臺灣,一直是他心中多年積郁的心病——他不明白,原本勝券在握的架勢,怎么會輸給共產黨軍隊呢?
于是,在蔣介石晚年的日記中,曾頗為不忿地將自己當年敗走臺灣的戰略失敗歸咎于三個人:那就是馬歇爾、斯大林和李宗仁。
這份名單乍一看會令人感到十分不解:如果說李宗仁是蔣介石手下將領,與他還稱得上有直接聯系的話,另外兩位遠在美國的和蘇聯,蔣介石必定是在某種方面受到他們掣肘,甚至到了影響不小的地步,才對這兩位也耿耿于懷。
首先是馬歇爾。在抗日戰爭結束前,美國與中國的國共聯軍為同盟關系,對當時中國內部的情況了解得并不算多。
轉折發生在國共內戰開始后,美國一下子嗅到了可以為自己謀利的可能性:那就是可以借此機會,在內戰中扶植對自己更親近的一派獲勝,繼而讓之后的中國政府都能對自己親近。在這樣的動機下,馬歇爾“押寶”了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
誠然,獲得這樣一位在國際輿論和軍事援助上都能幫助自己頗多的“朋友”,對蔣介石來說是大好機會;但馬歇爾也是一把雙刃劍,他的另一面意味著控制和盤算。
例如在軍事方面,馬歇爾提出國共軍隊無論陸海空都按照二比一的比例進行混編,這嚴重削弱了蔣介石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打亂了其軍事部署和內戰計劃。在政治方面,馬歇爾又試圖干預蔣介石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制定,這也讓蔣介石大為惱火,愈發不滿足于被馬歇爾控制。
馬歇爾方面自然也不是傻的,在看到蔣介石方能力不足,又并不能隨心所欲為自己所控制,也漸漸淡化了扶持蔣介石政府的意思。
這時候,雙刃劍的另一面開始反撲,國民黨部隊原先充足高效的軍械被馬歇爾下令停止輸送,在國際輿論上,馬歇爾政府也對所謂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緘口不言,讓蔣介石在本就疲憊的作戰中受到重大打擊。
蔣介石第二個要怪罪的人,就是斯大林,聯想到斯大林與其代表的蘇聯的立場,就不難猜出蔣介石將失敗原因也“分”到斯大林頭上的理由。
首先在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提出如果想要蘇聯軍隊協助中國抗日的話,必須維持外蒙古現狀等一系列條件——而所謂外蒙古就是曾經屬于我國,卻被煽動“獨立”成蒙古國的痛心歷史。
蔣介石當時參與會議,出于大局被迫接受斯大林的條件,承認外蒙古獨立,這一決策也使得國民黨政府在國內的形象遭到損害。而在內戰開始之后,蔣介石曾經寄希望于向斯大林尋求幫助,畢竟蘇聯軍隊在當時十分強大,對于戰局的天平有著影響作用。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斯大林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思想上的考慮,最終選擇援助與自己信仰相似的中國共產黨,讓蔣介石備受打擊。蔣介石想必是恨斯大林當年在雅爾塔會議上害得自己丟了“面子”,在國內威望大減,卻又沒有在后續換來任何實在的“里子”吧!
第三位則是李宗仁。相信大部分人對于李宗仁的了解,來源于抗日戰爭時期的臺兒莊戰役,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李宗仁抗日的表現可圈可點。
不過,軍閥出身的李宗仁始終不甘于在國民黨內“位居人下”,因此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后,與蔣介石展開了一系列政治斗爭,這在蔣介石看來,無疑是內戰時期的心腹大患。
國民黨內部權力結構復雜,蔣介石代表的是江浙財閥等勢力,而李宗仁為首的桂系軍閥有著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班底。蔣介石的政治理念從始至終都意在獨裁,這引起手上有自己軍隊的李宗仁的不滿。
1948年,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反對,參與副總統競選并成功當選,這直接挑戰了蔣介石的權威。而在之后李宗仁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也始終與蔣介石的內戰方向存在矛盾,桂系軍隊希望能夠通過和談的方式與中國共產黨達到和平相處的局面,并不希望拖長戰線——這讓蔣介石十分不滿。
于是蔣介石又使用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手腕,削弱桂系軍隊的實力。兩方在國民黨政府內部都得你死我活,全然忘記削弱對方也等于削弱整個國民黨的實力。
事實是否真如蔣介石所言?
而蔣介石敗走臺灣,真的如他總結的這般,似乎解決了這三個人,就能扭轉敗局嗎?答案并不全然相同。蔣介石所總結的,只是影響當時內戰的幾個因素,并不能成為“關鍵”。
首先,當時國民黨內部貪污腐敗現象極為普遍,從高級官員到基層職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行為層出不窮。這點極大地敗壞了國民黨的聲譽,失去了民眾的信任。
其次,蔣介石在實行獨裁統治的過程中,大行特務活動。他通過特務機構等手段對異見人士進行迫害,取締進步組織和刊物,使得廣大民眾對國民黨政權產生反感,民主黨派等也逐漸與國民黨離心離德。
而且,作為戰爭中的主體,國民黨的軍隊管理在后期可以說是慘不忍睹。軍隊內部壓榨普通士兵,讓整個部隊失去士氣,而在職軍官卻又尸位素餐,在解放戰爭中作出的幾個關鍵決策中節節敗退,可以說,頹勢勢不可擋。
因此,蔣介石個人的總結,更像是一種嘴硬式地推卸責任,而實際上的敗走臺灣,是當時國民黨和蔣介石政府發展的必然走向。
文獻參考:
[1]牛釗.蔣介石敗退臺灣后的反省[J].炎黃春秋,2003,(01):40-45.
[2]楊雨青.再議馬歇爾調處與國共東北停戰[J].中共黨史研究,2018,(10):64-74.
[3]周戰生.蔣介石與李宗仁的“深厚兄弟情”[J].文史春秋,2020,(03):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