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復員報告批下來了?!?958年深秋的平壤街頭,指導員把文件塞進王興復懷里,轉身時軍大衣揚起幾片銀杏葉。這位山東漢子攥著復員令的手微微發抖,斜陽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長,直指順安郡山腳下那間茅草屋頂——吳玉實正在灶臺邊熬大麥茶,炊煙混著米香飄出十里。
這場異國姻緣的伏筆,早在五年前的金城戰役時就已埋下。1953年停戰協議簽署后,王興復所在的工程兵連駐守黃海北道,幫著重建被美軍炸成廢墟的順安火車站。朝鮮阿媽妮金順姬至今記得,有個中國兵總把配給的罐頭省下來,悄悄塞給丈夫戰死的吳家母女: “那后生腰帶上別著鋼尺,量鐵軌間隙比繡花還仔細。”
吳玉實家的土炕成了連隊臨時指揮所。王興復白天修鐵路,晚上就著煤油燈教她寫漢字。有回暴雨沖垮房梁,他冒雨上山砍來橡木,榫卯接合處嚴絲合縫。玉實母親摸著新梁直抹淚: “要是我們成浩還活著,也該這么能干了?!边@話戳得王興復心口生疼,他大哥正是犧牲在長津湖的志愿軍戰士。
部隊明令禁止涉外婚姻的鐵律,擋不住兩顆年輕心的靠近。1957年中秋節,王興復揣著省下的五塊津貼,跑到平壤華僑商店買回包山東高粱飴。玉實把糖塊含在嘴里,突然紅了眼眶: “甜得像我哥從前捎回的上海奶糖?!痹鹿鉃⒃谥亟ê玫脑屡_上,兩道影子漸漸疊成一道。
放棄軍籍的過程比想象中艱難。王興復在轉籍文件上簽字時,鋼筆尖戳破了五層紙。有意思的是,朝鮮外務省特意派來位會山東話的干事,說是要確保這位 “中國同志”完全自愿。玉實緊張得直絞圍裙,王興復反倒笑了: “俺們老家人說,娶媳婦蓋房,費錢費糧——我這可是賺了座金山?!?/p>
華僑小學的銅鐘聲里,王校長的粉筆字寫得比當年標定炮位還準。教室墻上掛著自繪的《中國山河圖》,膠東半島的位置特意標著紅五星。課間孩子們圍著要聽戰斗故事,他就拿粉筆當教鞭: “當年在鐵原,美國佬的燃燒彈把石頭都燒化了,咱們工兵連......”話音未落,玉實端著腌辣白菜進來,嗔怪地瞪他一眼。
1978年開春,王興復蹲在自家菜園里發呆。廣播里正播著《鄉戀》,他突然抄起鋤頭沖向里屋: “收拾東西!”玉實嚇得打翻醬缸,卻見丈夫舉著《人民日報》,頭版照片里鄧小平訪日的笑容格外醒目。這個在朝鮮教了二十年書的山東漢子,此刻像當年攻克391高地般堅定: “該帶孩子們認祖歸宗了。”
恢復國籍的路走得比鴨綠江冰面還滑。丹東市公安局的老戶籍員戴著老花鏡,把1953年的復員證反復端詳: “同志,您這情況得找統戰部?!庇駥嵓钡弥泵俺r話,王興復反倒安慰她: “當年修鐵路要打地基,現在也得一層層來?!?/p>
1981年清明節的青島碼頭,咸澀的海風里混著哭腔。王興復的軍綠色中山裝口袋里,還揣著半塊沒化完的高粱飴。來接船的侄子指著棧橋盡頭的紅瓦房: “叔,政府把老宅還回來了!”玉實突然拽住丈夫衣袖,原來她偷偷在行李里塞了包順安郡的泥土——用當年王興復修鐵路時穿的軍裝裹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