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這一年對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里,我們不僅鋪開了中國最初的全面軍工建設,還開創了解放軍的軍銜制度。更重要的是,這一年在中央的命令下,我國開始用大軍區制代替了之前的大行政區制,原有的六大行政區徹底變成了昨日的歷史。
因此,新軍區的各個司令員的人選就成了黨內最火熱的話題。其中在對于南京軍區司令員的選擇上,宋時輪,葉飛,陳士渠,王建安這四位原第三野戰軍的猛將,呼聲最高。然而,當1955年謎底揭曉后,南京軍區司令員的當選者卻令大家十分意外。
因為毛主席竟略過了這四名三野猛將,反手選了一位大家意料之外的大老粗。區域的行政劃分,可以說是每個國家的管理基礎。
在我國剛剛建國的時候,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實行了由革命戰爭時期沿襲下來的“大區制”,即六大行政區。這六大行政區包括了全國六個大區:即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
在大區制下,行政區的一把手往往就是當地的黨政軍一把手。因此對于大區制,很多人都說這是裂土封王。在建國初期的嚴峻國內外斗爭下,這種制度確實方便整合資源和解決問題,幫助新中國度過了初期的艱難階段。
但是在朝鮮戰爭結束后,這種制度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弊端:那就是權力集中所帶來的過大的獨立性。在這種獨立王國的氛圍下,大區制內的干部們很容易搞出山頭主義,說句不好聽的就是鬧割據。對于山頭主義,毛主席向來深惡痛嫉。
他深知新中國絕不能走北洋軍閥的老路,革命軍隊也絕不是松散的軍事地主聯盟。于是在1955年,在中央的銳意改革下,我國將各大區的軍政分離,并將原有的六大行政區劃分為由中央直接指揮的十二軍區。
為了搞好新的軍區制,軍區司令員的人選就必須要選好。其中,在斟酌南京軍區司令員的人選時,中央思慮最多,只因南京軍區在當時有著極高的特殊性。
在別的軍區還只負責一兩個省的軍事守備任務時,南京軍區卻管轄著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以及上海等五個省市的守備任務。何況當時的南京軍區還承擔著對臺當局的作戰任務。因此,中央在對南京軍區的人選琢磨上就非常重視。
由于南京軍區內的部隊大多是當年的第三野戰軍,因此第三野戰軍的猛將們就是南京軍區司令員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上,毛主席也確實在這件事上征求過粟裕將軍的建議。
在談話中,粟裕將軍表示,第三野戰軍中有資格擔任這一重任的分別是:葉飛,陳士榘,王建安,宋時輪。粟裕之所以認定這四人為合適人選,除了他們帶兵經驗豐富,在三野威望高外,更重要的就是這四人都是我軍難得的儒將,有著較高的知識水平。
這對于我軍即將展開的專業化職業化軍隊建設,無疑是最合適。事實上不光是粟裕,包括陳毅在內的三野指戰員也就此提出過自己的建議,并贊同粟裕的想法。然而到了1955年3月14日,中央正式公布南京軍區人員名單的時候,司令員的人選居然是許世友這個“大老粗”。
據說,任命許世友的命令,是毛主席親自決定的。毛主席為什么要這樣決定呢?要知道,許世友可不同于之前的四位,許世友將軍不像葉飛陳士渠等人那樣,在成長階段就念過中學和軍校。他在參加革命前,根本沒有機會學習。
而許世友最初的革命功績,也完全是在死中求活中得來的,紅四方面軍時期,他是靠多次擔任敢死隊長才在眾多翹楚中脫穎而出。這樣一個狠人,怎么看怎么都和江南這片書香之地不太搭配。
但許世友上任的最終結果卻證明了,毛主席當初的決策是正確的。首先,葉飛陳士渠等人之所以落榜,并不是說他們在毛主席心中就沒有但任司令員能力,事實上,這四人之所以落選,主要原因是在當時他們已經有了各自的工作,實在是走不開罷了。
而許世友之所以能在毛主席眼中適合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作人做事上都極其的有原則,不會被一些人情上的關系左右了決策和判斷。
要知道,江南五省雖說已經解放,但背地里卻依舊殘留著清末民初時就留下的各個派系和各個勢力的殘余,這些人若是勾搭在一起,輕則腐蝕干部,陰謀破壞,重則勾搭特務,顛覆政權。
因此中央必須需要一個能闖敢闖,在重要時刻只講黨性不留私情的虎將來鎮場,而許世友無疑是這樣的一位人選。
其次,第三野戰軍的很多干部都出自紅四方面軍,而許世友本就是紅四出身,所以憑借威望和資歷,許世友可以更好的在南京軍區開展工作。同時,雖然許世友也是華東野戰軍出身,但三野成立時,許世友已經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所以許世友的就認,可以大大打擊第三野戰軍的部分山頭主義傾向。
就這樣,許世友在中央的命令下,于1955年擔任了南京軍區司令員。在進入六十年代后,我國因為美蘇帝國主義的圍堵和制裁,果然陷入了新的斗爭。也是在這個動蕩的時刻,許世友這尊鎮國柱石的作用就顯現了出來。
由于江南五省遠離中央,因此每次當風波刮起時,這里都會變成敵我斗爭的前沿。但因為有許世友將軍在這里坐鎮,所以宵小們始終弄不成氣候。
尤其是在十年危難時刻,黨政軍內的很多干部都因為陰謀分子的沖擊而倒下,并造成了管轄地區的混亂,其中武漢軍區就是個經典的反面典型,但是許世友將軍卻無懼他人的陷害,依舊敢于斗爭,保證了中國最大軍區的穩定性。
站在后人的角度,許世友將軍擔任南京軍區的決定,無疑是正確且英明的。
參考資料:
《我記憶中的許世友將軍》黨史博覽劉劍鋒
《不讓親友“沾光”的許世友》王偉
《新中國大軍區的發展演變》姜長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